水泡性口炎是由水泡性口炎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水泡性传染病。
病原:水泡性口炎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有2个主型和若干亚型。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2%氢氧化钠或1%甲醛能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毒。
流行特点: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随水泡液和唾液排出,通过健康牛损伤的皮肤粘膜和消化道而感染。因此,污染的饲料、饮水和昆虫叮咬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夏季及初秋季节。
症状:病牛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口腔粘膜及鼻镜干燥,舌、唇粘膜上出现米粒大的小水泡,而后彼此融合成蚕豆大的大水泡,内含透明黄色液体。经1~2日后,水泡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齐的鲜红色烂斑。同时大量流涎,呈丝缕状挂满嘴边,病牛采食困难。有的在蹄部和乳房皮肤上也发生水泡。病程1~2星期,转归良好,极少死亡。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及典型水泡病变、流涎等特征性症状,一般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诊断本病应与口蹄疫加以鉴别。
防治诀窍:
预防:主要是消灭蚊等吸血昆虫;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牛舍、用具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发生本病时,应隔离病牛和可疑病牛,封锁疫区,并对污染的场地严格消毒。
治疗本病的治疗只能采用对症疗法。口腔粘膜的烂斑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然后涂抹碘甘油。
更新于: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