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68养殖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热门搜索
68养殖网 > 养猪 > 猪咬尾症综合防制

猪咬尾症综合防制

发布时间: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公斤猪,24-40公斤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的母猪较公猪多..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公斤猪,24-40公斤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的母猪较公猪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4.6%、母猪约3.4%。

一、发病原因

(一)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大及同栏猪数过多、秩序混乱,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卫生状况不良或并栏饲养,猪群整齐度不佳等,饲养面积每头猪小于1平方米,以及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等均可诱发咬尾。

(二)环境因素:猪舍环境条件差,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天气的异常变化,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引发啃咬,猪舍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躁不安,猪生活环境单调,惊吓、猪乱串群等应激均能引发咬尾。

(三)营养不平衡: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可造成猪咬尾,如缺乏蛋白质、饲料的粗纤维过低均可导致咬尾症的发生。另外,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平衡,如日粮中铁、钙、磷等不足,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或者质量不好,铁、铜、钙、磷、镁等元素的缺乏或者不平衡,有人推测喹乙醇和痢特灵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也会造成此症。据报道钠盐缺乏能导致大面积猪咬尾症。

(四)品种和个体差异:同一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间体重差异过大的猪,常出现互咬现象。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相互矛盾,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个体之间差异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中,常出现以大欺小现象。

(五)疾病: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对其他猪产生吸引作用而诱发咬尾;猪体内寄生虫病,特别是猪蛔虫,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发生咬尾现象。

(六)仔猪的爱玩天性:环境舒适、安居乐业的小猪,咬其他猪的尾巴玩。

二、临床症状

病猪起初举止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有多头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常见被咬尾脱毛出血,咬猪进而对血液产生异嗜,引起咬尾癖,危害也逐渐扩大。被咬猪常出现尾部皮肤和被毛脱落,影响体增重,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骨髓炎和脓肿,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败血症等导致死亡。

三、防治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⑴同一圈舍猪只个体差异不宜太大,应尽量接近。⑵在猪尾上涂焦油,可防咬尾。⑶饲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头肥猪饲养面积0.8-1平方米、中猪0.6-0.7平方米、仔猪0.3-0.5平方米。⑷要加强猪舍通风,合理分群,限制光照,定时定量饲喂,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⑸尽量为猪的生长创造比较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以避免酷暑严寒、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

(二)仔猪断尾:仔猪出生时,在离尾根大约1厘米处,用断尾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猪出生1-2天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子,两钳距离0.4厘米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天,尾巴的下1/3即可脱掉。该法简便,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好。对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三)分散猪只注意力:在断奶猪圈中投放玩具如链条、皮球、旧轮胎以及青绿饲料等,因这些玩具成了猪只关注的焦点,从而减少咬尾症的发生。据研究向猪圈中投放2米长的软水管更有效,这种软管要求能被猪咬动,但不能被其咬坏。

(四)满足猪的营养需要:注意配合饲料的全价性,适度增加食盐用量,提高日粮钙和赖氨酸水平,加强日粮维生素,选用优质蛋白质饲料。也可使用盐砖,盐砖含钙、钠、锰、锌、铁、镁、铜等元素,放在猪圈一侧与猪头齐高的地方。

(五)药物控制:注射盐酸氯丙嗪50毫克/头?次。或用50度以上白酒喷雾猪体全身和鼻端部位,每天3-5次,一般两天可控制咬尾症。

更新于:1天前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4 68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