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养蜂场现在成了大企业,他的故事鼓励了很多的创业人士,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眼下,正是养蜂人最忙的季节,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杨木川镇大榆树村的中华蜂养殖场里,市养蜂协会会长韩家平更是“深”居“简”出。他告诉记者,这个蜂场还处在磨合阶段,不管是在日常管理还是在技术改良上,都丝毫不敢马虎。
作为宽甸乃至全市中华蜂养殖的典范,老韩在中华蜂养殖上取得了不菲的“战绩”:在自家经营的蜂产品商店里,中华蜂蜜一直是最畅销产品,而他探索出的活框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让中华蜂养殖得以效益**化。记者的采访就从老韩位于大榆树村的蜂场开始。
优势资源带来产业发展空间“看一项产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主要看它的发展空间。”宽甸动监局副局长孔繁臣告诉记者,宽甸是一个山区大县,森林覆盖率达76.6%,刺槐、椴树、苕条、板栗等蜜粉源植物140余种,而且各种蜜粉源植物从春到秋交错开花,蜜粉源衔接不断,长达7个月的流蜜期为中华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这就是宽甸中华蜂养殖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63年,我省最早的蜜蜂原种场就在宽甸成立。由此看出,宽甸养蜂业有着悠久历史及其传统优势。作为该县传统的养殖项目之一,养蜂早已成为一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1995年,宽甸被国家确定为中华蜂生产基地县,原中国农业部养蜂研究所杨冠煌研究员多次到宽甸考察中华蜂养殖,得出的结论是,“宽甸中华蜂属东北型”,在东北各地中华蜂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宽甸的数量最多、个体较大、群势较强。记者在市动监局查到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市是东北型中华蜂比较集中的地区,全省约有三分之二分布在宽甸,已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中华蜂生产基地之一。
规模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空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中华蜂蜜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每公斤零售价**120元,**达200元。按一群中华蜂每年平均产蜜15公斤计算,可收入1800—3000元。“不占田、不争地,不与农民争劳力。”用这样一句顺口溜总结养蜂业的特点,既形象又生动。从投入与产出比看,养中华蜂为1:10,而养猪为1:1.91、种粮为1:1.82,由此不难看出饲养中华蜂的巨大经济效益。记者调查发现,在宽甸下露河、步达远、太平哨、振江、大西岔、八河川、虎山等乡镇已涌现出养蜂的热潮。而作为一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提供优质保健产品的绿色产业,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作用”下,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据孔局长介绍,2009年,宽甸中华蜂保有量将达到5万群(箱),其中免费发放的蜂箱达到3000个,对养殖中华蜂60箱的农户择优奖励40户,每户给予每箱补助5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宽甸中华蜂发展势头迅猛,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老韩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以往的中华蜂都采用土法饲养,但土法饲养是“杀蜂取蜜”,且病虫害防治率低,活框饲养的效益要比土法高出五六倍,一些养蜂户就盲目将土法蜂改成活框,结果方法不当而失败。另外,为了单纯追求效益,而忽视了新法饲养后蜂的采集能力与抗逆性能下降,因管理上不到位而蒙受损失。除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在产品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些养蜂户为了贪图数量而过早摇蜜,致使蜂蜜浓度过低,低浓度蜂蜜短期内发酵变质,使蜜的品质下降。另外,市场上还有假蜜出现,一部分是掺假者采用白糖兑水于晚间饲喂于蜂箱内第二天摇出,另一部分则是用意蜂蜜冒充中华蜂蜜,卖出高价。
拉长链条打开产品效益空间据了解,宽甸境内半数以上的蜜粉源植物是中药材花草,所以,这里产的中华蜂蜜保健滋补效果明显,有的还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这就为宽甸中华蜂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优势。
根据目前饲养蜂群的数量计算,宽甸年产中华蜂蜜超过500吨。记者在该县一家蜂产品生产企业了解到,他们每年销售的中华蜂蜜在60吨左右,而该县另一家蜂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量则更少。孔局长告诉记者,宽甸的中华蜂蜜经过加工企业销售的应该不超过100吨,其余400吨则通过“民间方式”销售。
所谓的“民间方式”,可以理解为以散装形式在市场上出现,既没有标签,又没有品牌,全凭消费者的“原生态”感觉购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华蜂蜜价格的攀高,在很大程度上跟消费者这种凭感觉购买的习惯有关。老韩就向记者“抱怨”,宽甸一个养蜂户只养了少量的蜂,但每年却能卖出大量高价格的蜂蜜,原来他让消费者看着自家的蜂箱买蜜,而在自家蜜供应不上时,他就到老韩的店里进,120元一公斤蜜,拿回家就能卖上200元。
这种“民间方式”的销售带来很多弊病:首先是没有品牌,无法在市场上得到长期的认同度,就无法实现打造地域特色产品的需要;第二,无法保证质量,缺乏市场信誉;第三,会因为一味追求利润而出现恶性竞争,从而破坏了市场秩序。所以,在谈及中华蜂产业未来发展前景时,很多人都把目光锁定在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上。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宽甸现有的两家蜂产品生产企业,其主要产品科技含量并不高,还属于初级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蜂蜜、蜂王浆、花粉、蜂胶、蜂蜡、蜂蜜酒等原生态产品上。尽管如此,两家企业的产品也销到了沈阳、大连、长春等地,甚至一部分出口到韩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前景非常好,就需要新产品和新项目作支撑。”孔局长坦言,就目前两家企业的发展看,扩大生产规模,特别是新产品的研发,还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难度,只靠自身解决很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寻找蜂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仍是他们招商引资的重点。
近些年一直关注中华蜂产业发展的市动监局畜牧科谢元凯科长向记者谈了他的建议:鼓励养蜂生产者走法人登记和质量认证的路子,推行ISO、GAP、HACCP、GMP等标准化体系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产品认证,特别是对宽甸中华蜂蜜进行地理标识认定。同时建立资源保护、饲养、疫病防治、产品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和质量的标准。
更新于:2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