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鳙鱼的食性问题。
在以往的资料中,鳙鱼的食性定义是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温和滤食性鱼类,一般简单理解为以浮游动物为食,这是过去在天然环境的低水平养殖条件下得出的。在现在高技术的养殖条件下,水体浮游生物以大型种类为主。鳙鱼是滤食性鱼类,对食物的选择决定于鳃耙间距,只要个体大于鳃耙间距的浮游生物均可被其滤食,根据研究鲢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小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鳙鱼的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浮游生物。在肥水条件下浮游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直链硅藻、甲藻、裸藻科、丝状蓝藻、大型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正好是鳙鱼的滤食对象。
二、鲢、鳙鱼的搭配比例问题。
传统的鲢、鳙鱼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鲢带1鳙,分别是75%和25%,在这种放养模式下鳙鱼可正常生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鲢的价格越来越低,鳙的价格不断提高,这种以鲢为主的放养模式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因此怎样提高鳙鱼的放养比例和产量就成为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随着生物有机肥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体藻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鳙鱼能摄食的个体大、营养丰富、易消化的种类,如直链硅藻、甲藻、隐藻,成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也很高,为鳙鱼成为主养鱼类提供了食物基础,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鲢鳙鱼的放养结构中,鳙鱼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鳙鱼的生长速度都较快,当鲢的放养比例在20%80%之间时会抑制鳙鱼的生长速度。因此,鳙鱼作为主养鱼时,只能少量的搭配或不放养鲢鱼。
三、鱼种规格问题。
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是13.2㎝左右大规格鱼种,养2年上市,养殖周期长,上市规格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求0.150.5公斤/尾大规格鱼种。经过一年的养殖达到2公斤/尾以上的上市规格。
四、放养模式问题。
传统的湖泊、水库等大水体虽然也采用施肥技术进行养鱼,但产量很少超过100公斤/亩,经济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鱼种规格小,用每公斤20尾的大规格鱼种,回捕率低,成鱼规格小,一般11.5公斤/尾;二是一次放种,一次起捕,上半年水中鱼的现存量少,造成水体资源浪费,下半年鱼的密度过大,天然饵料供给不足,生长速度减慢;三是鲢、鳙鱼比例为3:1的放养模式不合理。
针对传统养殖的不足之处,现代大水体高产养殖:一是用斤两鱼种即(0.151公斤/尾);二是常年捕捞上市,即67月开始将部分长至1.5公斤以上的鱼起捕上市,剩下的鱼冬季起捕上市,成鱼规格有1.52公斤/尾和2.54公斤/尾;三是鲢、鳙鱼比例是1:4,甚至全养鳙鱼,价格高,效益好。
鳙鱼的养殖模式有水库施肥纯养鳙鱼;湖泊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投饵施肥主养鳙鱼;小型精养水体施肥套养鳙鱼四种。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放养模式也不同。
(一)湖泊、水库主养鳙鱼放养模式
1、一次放种,两次捕捞
一般鱼种放养量为0.25公斤/尾左右鱼种30公斤/亩左右,0.75公斤/尾左右的鱼种30公斤/亩左右,6月份开始捕捞,上市规格1.75公斤/尾左右。一直可捕到8月止,剩下的年底捕捞,这种模式的产量可达到250公斤/亩以上。
2、一次放种,年底捕捞
一般鱼种放养量为0.150.3公斤/尾的鱼种30公斤/亩左右,养到年底捕捞,8月份以后需逐渐投喂人工饲料,否则后期生长速度会减慢,影响产量和规格。这种放养模式产量可达到200公斤/亩左右。
3、一次放种,隔年捕捞
由于前两种放养模式鱼种成本很高,特别是对万亩以上的水体。可放养每公斤610尾的大规格鱼种,58公斤/亩,第二年6月开始捕捞上市,这种模式商品鱼产量可达到200公斤/亩。
以上三种放养模式是施肥情况下鳙鱼比例80%以上的产量,如若还想增加放养量,进一步提高产量需投喂花鲢专用饲料。
(二)小型精养水体施肥套养鳙鱼放养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千亩以下的精养水体,鲢、鳙鱼与吃食物的比例可达到1:1,不能少于1:2。一方面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控制蓝藻水华,鳙鱼鱼种规格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各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鱼种各四分之一,6月份开始捕大留小。
(三)小型精养水体主养鳙鱼放养模式
这种放养模式适合百亩至千亩的精养水体,以鳙鱼特种饲料为主,辅以生物有机肥。0.25公斤/尾、0.5公斤/尾、0.75公斤/尾鳙鱼鱼种和0.25公斤/尾左右的白鲢鱼种各四分之一,总鱼种量125150公斤/亩。另套养黄颡鱼、乌鳢等鱼种5公斤/亩。从6月份开始,把握市场行情,捕大留小,产量在500公斤/亩以上。
五、肥料使用问题。
渔业上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机肥,如粪肥、堆肥,后来使用无机肥化肥。原始有机肥虽然营养全面,但有效成分太低,肥效缓慢,限制鱼产量;无机肥虽然有效成分含量高,但肥效短,成分单一,主要培养小型绿藻和蓝藻,利于鲢的生长,对鳙鱼养殖效果不理想。将传统有机肥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分解与无机肥适量地混合制成的现代渔用生物有机复合肥,除含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均衡的微量元素,多种有机质、肽类、有益菌、肥效增强剂等,不但营养丰富、全面,而且还能肥水、改水、控水,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生物有机肥由于添加了一定量的有机质、肽类、有益菌,特别适合培养大型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鳙鱼喜食的浮游生物,为鳙鱼的高产养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鱼用肥料种类主要有复合肥、混合肥、复合混合肥、有机混合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混合肥是在无机混合肥中添加有机物(如鸡粪)配制而成。真正的生物有机肥是将高能有机物接种特定菌群,在特定人工条件下发酵分解,再添加一些有益菌、肥效增强剂、特定酶制剂、微量元素等配制而成。有些厂家将有机混合肥冒充生物有机肥,不利于鳙鱼的高产高效养殖。
六、水质控制问题。
主养鳙鱼需要每升水含有30㎎以上生物量的肥水,使用的是生物有机肥,所含成分复杂,功能多样,对水质的控制技术要求很高。水不够肥,鳙鱼食物不足,生长速度会减慢,水过肥会出现微囊藻,恶化水体环境,鳙鱼的生长速度也会减慢,且品质下降,出现异味,因此必须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确定水的肥度,指导科学施肥,才能保证鳙鱼养殖的高产高效。
根据以上六个问题,可总结出高效主养鳙鱼技术要点:
(1)鱼种投放:冬季投放大规格鱼种,规格在尾重0.51斤的鱼种,每亩水面放养100尾,鲢鳙比例1:3--1:4。大水面另考虑。
(2)肥料投入:前期以生物有机肥为主,中后期使用生物复合肥;视天气情况在晴天上午每57天用肥一次,全年用肥30次左右。施肥效果以保持水体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标准。
(3)病害防治:34月左右进行一次鱼镜检,如有虫则使用杀虫剂,杀灭寄生虫。全程使用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水产品,可降低各种病害的产品概率。
经一个周期的养殖,白鲢投入每斤成本0.8元左右,鳙鱼投入每斤成本1.3元左右,可达到较好养殖效果。
更新于: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