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獭兔皮市场的总体趋势是优质皮畅销,低档皮滞销,且等级比差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据河北尚村市场今年1~10月份发布的市场行情,经笔者加权平均分析后的价格是,特级皮68.33元,一级皮49.88元,二级皮26.94元,三级皮17.77元。如果按一级皮为基数,那么其等级比差分别为:特级皮136.,二级皮54.01%,三级皮35.62%,也就是说一张一级皮的价值相当于三张三级皮。如果仅从理论上分析,生产者应该多产特、一级皮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但现实的情况恰巧相反,市场上特、一级皮的比例始终只占20~30%,大量中低路皮充斥市场,造成了市场需求与生产实际的严重错位。
那么,产生这种奇特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呢?
一、育种滞后,品种改良进展缓慢。虽然目前獭兔养殖业已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区),但大多是急功近利的商品生产场(户)。即使名曰“种兔场”,其良种的培育、选留、筛选、淘汰等一整套技术措施也没有完全到位。由于父母本个体偏小,其后裔五月龄体重在2.5~2.75千克时已进入屠宰期,因此,生产的大多是中路皮,无法达到头路皮标准。十多年来,獭兔的品种改良进展远不及长毛兔,有些地区还存在着逐渐退化的趋势。
二、繁殖频率制约了后代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与繁殖频率是一个对等的矛盾体。獭兔依靠繁殖出效益,一只母兔在一个生产年度内至少得分娩4~6胎,年带仔20~30只,在这样的繁殖强度下,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限制。但如果降低繁殖频率和控制带仔只数,就会降低母兔的生产力,从而影响到商品兔的出栏率。
三、饲养成本因素。按照生产特、一级皮的标准,被宰杀的商品兔至少要达到3千克以上,且必须被毛丰满、平整,这就需要多延长饲养1~1.5个月,从而增加饲养成本10~15元,且还有笼位周转及第二次年龄性换毛问题,为了节减成本及加快笼位周转,大部分商品兔的宰杀体重也就在2.5千克上下了。
笔者认为,绒毛丰厚、细密、平整是獭兔皮的特色,只有保持和改善这种性状,其制成品才能在裘皮业界独领风骚。随着裘皮行业精品战略的实施,生产厂商的质量意识进一步觉醒,对质量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獭兔皮的等级比差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而要全面提升獭兔皮的质量档次,就必须改变“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扎扎实实地从良种培育、饲料营养等基础工作做起,在绒毛密度的前提下,逐步拉大獭兔个体,使成年兔体重普遍达到5千克上下,使其后裔的初生重、断奶重及五月龄屠宰重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从而大幅增加头路皮的上市量。
更新于:1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