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68yangzhi.com - 青蛙养殖病防治】
《猪病防治》是高职畜牧兽医、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培养学生具有的猪病防治能力是畜牧兽医岗位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院自2009年前以来,牧医类专业构建出以畜种为载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猪病防治》课程大胆尝试国外职业教育及非畜牧兽医类专业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打破原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基于猪病防治的工作过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构建出《猪病防治》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猪病防治》项目化教学模式主要内涵设计及实践体会。
1、《猪病防治》项目化教学模式主要内涵设计
1.1设计理念与思路
依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猪病防治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以企业需求为对象、以项目经验为目标、以动手操作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突破”的原则,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及服务方向;本着“以课程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总体设计思想,依据猪病防治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要求设计《猪病防治》学习领域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及考核模式等。
1.2教学内容遴选与体系构架
通过岗位调研与分析,基于猪病防治三大重点工作即“诊断、治疗、预防”的工作过程,将猪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融合,从诊断入手以系统主症为主线设计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均以一个或多个典型性或代表性案例为载体,针对案例进行多个完整的、典型的、规范的、通用的工作任务。所设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感染到混合感染,含盖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所设任务种类既有猪病防治的基本技术,又有新技术的应用,既有执行类的工作任务,又有自主设计的各种方案。内容体系设计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学时分配上,既考虑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又要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知识与能力、能力与能力的关系,适当考虑技能的难易程度编排进程和学时分配,允许一些知识和技能点出现交叉和重叠,增强技能的熟练性。与完成项目任务相关的支撑知识融合在各学习项目任务中,以够用为主,兼顾项目知识提升与拓展知识介绍,具体见表1。
1.3教学组织方式
自主学习。以典型工作任务做引领,在进入工作任务前,教师首先布置课业单,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解析任务要点,并按照老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做”一体化。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任务咨询单、案例单等学习材料,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法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课程教学程序遵循“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反馈、总结评估”过程。
1.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综合运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研讨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1.5考核模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测试方法即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真实记录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实际表现,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技能掌握、职业素质提高等做出综合公正的评价。
与课程建设同步,编写《猪病防治》项目化教材。
2、实践体会
猪病防治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模式,“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项目化教学以职业行动为导向,其打破《猪病防治》原知识体系结构,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其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是跨学科的、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常是多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更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及较强的实践经验,还要在相关学科具有较强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上的牵头人,问题上的策划者,活动中的组织者,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理念,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教师,课前必须充分、认真准备,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充分设计,更应该了解学习情况,揣摩学生的心理,针对项目特点定位如何操作培养学生的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设计性能力,进而创设出积极的学习氛围。
项目化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中,从信息咨询、计划制定、方案选择、计划实施到成果评价都需要学生成为积极的工作主体及参加者,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学习,更要学会联系实际问题学习。
精选阅读
猪气喘病的发生与猪病防治
猪气喘病又名猪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遍布全球。主要临诊症状是喘气和咳嗽,以肺的膈叶、尖叶、心叶的对称性实变以及肺门淋巴结增生为特征。该病只有猪发生,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病。该病在新疫区可呈急性暴发,多以慢性经过为主。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商品猪与种猪长距离大范围调运,猪气喘病的传播也越来越广,大型规模猪场和农村散养户都可能会发生猪气喘病。该病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但继发感染也造成严重死亡,经济损失很大,对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现将猪气喘病的发生与防治总结如下。
1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该病潜伏期11~16d,主要临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急性型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喘气,精神不振,有明显腹式呼吸,达60~120次/min,咳嗽少而低沉,体温一般正常。慢性型向急性转变,主要症状为咳嗽,清晨赶猪喂食时咳嗽明显,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精神不振,不愿走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好则病程较轻较短,条件差则抵抗力弱,出现并发症多,病死率升高。主要病变只见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病变以肺的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然后波及膈叶。病变部界限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分布对称,呈灰红色、灰白色、浅红色,硬度增加,外观似虾肉样,切面组织致密,可从小气管挤出灰白色混浊黏稠的液体,肺门和膈淋巴结肿大,切面黄白色,淋巴结呈弥漫性增生。急性病例,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病变。
2预防措施
2.1加强管理
一是自然分娩或剖腹取胎,以人工哺rǔ或健康母猪带仔法培育健康仔猪,配合消毒切断传播因素。仔猪按窝隔离,防止窜栏。育肥猪、架子猪和断奶小猪分舍饲养。利用各种检疫方法清除病猪和可疑病猪,逐步扩大健康猪群。二是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慎重引种,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只,如必须引进,要严格隔离检疫,不购入病猪和带菌猪。改本交为人工授精,防止以公猪为媒介,隐性传播此病。三是改变饲养方式。将各阶段仔猪分批分栏饲养,分批全进全出,避免不同日龄的仔猪混群饲养,降低各猪群接触传染机会。对出栏后的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空置1周以上再进新猪,可减少生猪感染气喘病的机会。四是加强消毒工作。为了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母猪栏及仔猪保育栏一般3d进行1次消毒,全场7d进行1次消毒,每次转群后彻底清洗消毒。消毒药用2%次氯酸钠和0.3%过氧乙酸两者交替使用,以降低肺炎支原体在猪场的存活和污染。五是科学的环境控制措施。注意栏舍的通风和清洁卫生,保持通风良好,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关系,在通风的基础上进行保温。冬季寒冷,一般规模场多采用密闭式饲养,为了保温常将门窗紧闭,舍内空气污浊,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超标,造成猪气喘病发病严重。夏季酷暑,室外温度高达40℃,室内闷热难忍,利用遮阳布、遮荫植物等减少太阳辐射,加强舍内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温度。六是防止应激。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连续不断的流水式猪舍、饲养密度过大、冷应激等都可诱发喘气病,要防止发生这些应激。七是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合理配合饲料。适当提高猪饲料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水平,提高猪抗病力。定期驱虫,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减少诱发疾病的因素。
2.2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降低猪气喘病的有效措施,对发病风险较高的猪场,选择疫苗接种是控制气喘病的现实途径。猪支原体肺炎灭活苗:颈部肌肉注射,7~10日龄以上所有年龄、体重和性别的猪均接种1头份(2mL)。喘气病高发猪场:7~10日龄免疫接种1头份(2mL)疫苗,15~21d后进行第2次免疫接种。喘气病低发猪场:5周龄时免疫接种1头份(2mL)疫苗。猪支原体弱毒苗:在注射前将临床症状严重的猪予以淘汰,种猪和后备猪每年810月免疫1次,每头猪免疫剂量为5mL,在右侧胸腔注射(注射部位在倒数第二肋间)。仔猪可在5日龄内进行早期免疫,免疫剂量为2.5mL,右侧胸腔注射,使仔猪较早产生免疫力,减少育成及育肥阶段的感染机会,而且仔猪注射疫苗方便易行。
3治疗措施
可以采用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土霉素混合的悬浊液或者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卡那霉素的混合液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林可霉素50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5d为1个疗程等。用氟苯尼考50~70g/t饲料(以氟苯尼考计)加金霉素250~500g/t饲料(以金霉素计)混合拌料治疗,连续5~7d为1个疗程。0.4%金花平喘散加泰妙菌素混合拌料饲喂,用金花平喘散4kg/t饲料和泰妙菌素养40~100g/t饲料(以泰妙菌素计)。用氟苯尼考加泰乐菌素混合投料治疗,用量为氟苯尼考60~100g/t饲料(以氟苯尼考计),泰乐菌素50~100g/t饲料(以泰乐菌素效价计)。用法是每天2次,连用7d为1个疗程。如果猪体温高,加穿心连饲喂效果更佳。为了巩固病情,投药1个疗程后停1d,再投喂土霉素巩固治疗2~3d。采用双黄连注射液配合氟苯尼考分别注射,效果良好。
4体会
在该病防治上,应选用广谱的抗菌药物,考虑2种或2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效果比单一用药更好,同时防止猪产生耐药性。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不能去除病根,该病一旦传入猪场,很难在短时间内清除,可以代代相传,因此最主要的是搞好猪群净化,防止该病传入猪场。猪喘气病的防治,必须从整体出发,全局考虑,否则会顾此失彼,猪场在消毒灭源的同时,要提高营养水平,提高猪只自身抗病能力。
在猪病防治中怎么使用抗生素药物?
自20世纪应用抗生素药物以来,对预防和治疗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的发展与动物的健康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抗生素药物耐药性、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畜产品药物残留等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滥用抗生素药物而造成的。为此,就当前农村养猪户使用抗生素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治中的正确使用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当前农村养猪户使用抗生素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药物
农村许多养猪户在猪病防治中滥用抗生素药物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把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当成万能兽药,只要猪只有病就使用;有的常年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金霉素及四环素等抗生素药物,长期饲喂;有的治疗猪高热病时,先后用药4d更换6种抗生素药物,结果治疗无效,死亡率增高。由于长期大量的使用这些广谱抗生素药物,能抑制机体内多处的敏感细菌,使机体正常菌群和真菌即乘机大量繁殖,导致诱发形成二重感染,使猪群出现腹泻、肠胀气、发热及肺炎等症状,并造成死亡。由此可见,滥用抗生素;不仅能诱发二重感染,而且造成细菌产生抗药性和药物残留,其后果非常严重。
1.2任意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
不少养猪户认为用药剂量越大,治疗效果就越好,因而用药时盲目加大用药剂量。不完全了解抗生素药物都有毒性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等不良反应,缺乏用药的安全意识,随意性很大。比如有的养猪户常年使用青霉素,给保育仔猪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轻微发热时,一次肌注青霉素G剂量每头为640万IU(每瓶1g为160万IU),每日2次。由于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引发猪只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表现出意识障碍、呕吐、昏迷、呼吸困难、肌肉痉挛、抽搐等发作,造成不良后果。也有一些养猪户常年大剂量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由于这类抗生素药物能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造成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引起猪只呼吸麻痹而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用药疗程不确实,导致疫病反复
许多养猪户为了节省药费,治疗时见病猪稍有好转就停止用药,结果造成病情复发,甚至转为慢性病,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兽医临床上治疗的一般疗程为3~5d,当病情基本控制后,还应继续用药2~3d,以巩固疗效,再停止用药。有的疫病的疗程由于动物感染的疾病和机体的状态不同,疗程亦有差异。比如猪传染病性胸膜肺炎、气喘病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疗程较长,可达2~5周,如过早的停止用药,1周后疫病又可复发,不仅不能节省药费,而且会增大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4药物配伍不合理
科学配伍使用抗生素药物,可起到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成本,缩短疗程等作用。如兽药配伍使用不合理,将会导致饲养成本加大,引发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等,造成严重后果。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磺胺类药物和增效剂联用等可增强药物的抗菌作用。如果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则会降低青霉素的治疗效果。磺胺类药物与维生素C联用,则会产生沉淀。许多养猪户,为了治疗方便、省事,实施治疗时常将多种抗生素不合理的混合注射,造成药物配伍禁忌。在兽医临床上,防治猪病时一般多限于2种抗生素药物联用(/),最多不宜超过3种,并不是抗生素药物联用种类越多,疗效就越高。据有关体外试验报告:2种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约60%~70%为无关作用,发生拮抗作用者仅占5%~10%。因此,在临床上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时不要长期固定几种联合用药的方式,而要根据疫病发生的不同病情,随时调整联合用药方案,并尽可能缩短联合用药的治疗时间,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和药物治疗后出现的毒副作用。
1.5盲目使用新兽药与进口兽药
少数厂家研发出一种新兽药上市后,销售时往往夸大新兽药的功效,将其说成能治百病,一针见效等等,误导养猪户使用。当一种新兽药上市后,要认真阅读其使用说明书,特别是要将其药物有效成份同过去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不要盲目使用,切不可为新的药名所误导。
进口兽药有的疗效很好,有的效果一般,不要听其宣传,要看事实,其价格昂贵,不一定就比同类国产兽药好,切不可为进口二字所惑。
1.6对病猪未作出正确诊断,乱用药物治疗非常普遍
农村养猪户平时不重视药物预防,防疫观念淡薄,怕多花钱。一旦发生疫病,加上缺少诊断方法,在未作出正确诊断时就乱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往往造成治疗失败。比如一牧业小区有4户新买进的保育仔猪发生高热综合征,未作出正确诊断,就大量肌注降温、退热药和地塞米松加青霉素,第1天用药后病猪体温下降,停止用药后体温又上升,返复二次后,第3天开始死亡,在前后6d的时间内,更换8种不同的抗生素药物用于治疗均无效,结果病情加重,死亡增多,死亡率高达42%。当猪群发生疫病时,首先要立即诊断,找出原发病原与继发病原,再对症用药,标本兼治,才有可能避免因为使用抗生素药物不当而造成疫病治疗失败。
2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治中的正确使用
2.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农村养猪户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忽视管理;对传染病方面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是十分有害的。在疫病防控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科学管理,重视生物安全,有计划的实施疫苗免疫预防与药物预防,才能真正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提高其养猪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2.2要选购优质的抗生素药物用于防治
要想防治好猪只的疫病,首先就要选购好药品,这是关键性的一步。因此,选购抗生素药物时,一定要从国家批准生产的厂家购买,并认准其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书、质量标准、适应症、生产日期与保存期等。严禁购买假劣的无批准文号、无生产许可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抗生素,以免贻误疫病的防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3对症下药
对疫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是正确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治的前提。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是先分离病菌做药敏试验,然后结合病原和症状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用于防治。做到对症下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这样不仅可防止滥用抗生素的发生,还可减少药物的浪费,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2.4控制好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剂量(/yangzhujishu/)
各种抗生素药物都规定有治疗剂量、预防剂量和中毒剂量。因此,在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治时,一定要按照药物规定的剂量实施,严禁随意改变用药剂量。抗生素药物用量过大,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增大成本支出,而且会引起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造成猪只的死亡。比如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可干扰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引起动物抽搐、大小便失禁,甚至出现瘫痪症状。长期大量的使用链霉素和庆大霉素可在体内蓄积,引起动物中毒。头孢类药物、青霉素、四环素类及磺胺类药物超量使用可引起肾脏毒性。用药剂量不足,用药时间过长,不仅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且易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当前耐药菌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和绿脓杆菌为多。许多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耐菌率在不断增高,而且常诱发二重感染,应引起重视。针对细菌的耐药性,在临床上要做到: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选用抗生素药物,合理的联合用药,治疗2d无效立即更换药品,正确诊断疫病,确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足够的疗程,饲料与饮水中不要长期添加抗生素,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与控制等。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就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5掌握合理的疗程
用于治疗猪病的抗生素药物都有规定的疗程,治疗时一定要按药物规定的疗程实施。药物治疗的疗程不够,致使药物不能维持有效的抗菌浓度和作用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因为疗程过短,有的病原体只能暂时被抑制,并没有被杀灭;一旦停止用药,受到抑制的病原体会重新生长、繁殖,再一次出现病症,造成疫病复发,最终使药物治疗失败。比如磺胺类药物,首次治疗要用加倍剂量,然后在3~4d的疗程中要坚持使用维持剂量,否则,治疗效果不理想。疗程也不能过长,因为用药时间长,可能浪费药物,还会造成药物残留,影响公共卫生的安全。兽医临床上一般感染性疾病疗程为3~5d,临床症状消失后,还可考虑用药2~3d,以巩固疗效,防止疫病复发。慢性疾病疗程为10~15d,药物预防一般为7~14d。
2.6实施正确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同,药物效果不一样。一般来说,全身感染以注射给药为好,肠道感染以口服给药为好,呼吸道感染以饮水给药为好,皮肤感染以涂抹给药为好。猪只以肌肉注射给药为好,饮水给药比拌料给药要好。但有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和两性霉素等必须静脉注射给药,可减轻肌注刺激和口服吸收少的缺点。
2.7要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
在兽医临床上根据抗生素的特性与药理作用,针对疫病的特征与病原体的特点,在养猪科学合理的联合使用抗生素药物,可扩大抗菌谱,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以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当临床上出现严重感染(如急性炎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等)和多种病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与出现耐药菌株感染时,可考虑联合使用抗生素药物,以减少用药剂量、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发挥多种抗生素药物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庆大霉素与四环素、磺胺类药物与增效剂等联合用药,对多数阳性菌和阴性菌、支原体和螺旋体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红霉素与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青霉索与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或头孢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与四环素类或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广谱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药物,与环丙沙星等;磺胺甲噁唑(SM2)与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或二甲氧苄氨嘧啶(DVD)等联合使用,对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多粘菌素B或E与四环素类药物或庆大霉素;青霉素或庆大霉素与四环素类药物;卡那霉素与环丙沙星等药物联合使用,对绿脓杆菌的杀灭作用加强。
如果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不科学、不合理,则不仅不能提高防治效果,反而会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延误患病动物的病情,引发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二重感染。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与替米考星、罗红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联合使用,会降低其疗效。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吉他霉素及螺旋霉素等)与林可霉素、链霉素联合使用,会降低其疗效;与磺胺类药物、卡那霉素、氨茶碱联合使用,则会使毒性增强,引起不良反应。喹诺酮类与四环素类、呋喃类、罗红霉素联合使用,会使疗效降低;磺胺类药物与头孢类药物联合使用,会使疗效降低;与氟苯尼考、罗红霉素联合使用,则使毒性增强。
2.8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兽用抗生素药物的休药期
国家先后颁布了《***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和《兽药管理条例》等,规定了各类抗生素药物的休药期。目的是防止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残留,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以免影响公共卫生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大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在动物体内产生药物残留,对人体有危害作用。如青霉素、卡那霉素、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药物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及磺胺类药物可引起皮疹。药物残留,对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如呋喃类药物、御制剂、四环素类、卡那霉素、苯丙咪唑及磺胺二甲嘧啶等有致癌作用;氯霉素、磺胺类、呋喃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链霉素等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孕妇食用含有过多的苯丙咪唑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可引起胎儿畸形,出生脚短和兔唇等。因此,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治猪病时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抗生素药物的休药期,为人民群众提供放心肉,保障公共卫生的安全。常用抗生素药物的休药期主要的有:青霉素类药物猪的休药期为6~28d;氨基糖苷类药物为7~40d,四环素类药物为28d;氯霉素类药物为30d;大环丙酯类药物为7~14d,林可胺类药物为7d;喹诺酮类药物为10~25d,多肽类抗生素为7d;磺胺类药物为7~28d;抗寄生虫药物为14~28d。
猪舍的设计及建筑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远离居民生活区及交通主要干道,相对闭塞并且无任何养殖历史的生地 作场址。猪舍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从环保角度着想,必须有粪便处理场所。
1基本要求
猪舍在有利于猪生产的同时,冬季能防寒保温,夏季能防暑降温。封闭式猪舍的采光面积与舍内地面的面积比为:种猪1:15,生长育肥猪1: 20。简易猪舍冬季要有保温没施,如塑料大棚等。夏季要有足够的遮光面积,防止猪在阳光下曝晒,造成皮肤损伤。舍内相对温度控制在50%~70%。地面既不能过于光滑又不能过于粗糙,防止猪损伤肢蹄或破坏地面,一般地面的混凝土层厚度为15~ 20cm,猪躺卧的床面要进行防水、隔热处理,并应有一定的坡度。
2猪舍的样式
从长远着想猪舍应建成封闭式,这样既结实耐用又有利于防疫灭病,特别是分娩舍和育成舍必须建成封闭式,便于舍内温度控制。其他猪舍可以暂时建成简易的,其样式根据场地情况可建成单列式或双列式的。双列式猪舍其内部布局是:中间是工作道,宽度一般为1~1.2 m。工作道两侧为猪栏,猪栏内宽度为3~4 m,靠近南北墙两侧为粪尿沟,宽度为0.8~1.0 m,明沟深度为10~20 cm。单列式猪舍一侧为工作道,另一侧为粪尿沟,栏的长和宽可因地制宜。现在条件好一点的场家可以搞漏缝地板,这样可增加了一部分使用面积,猪舍床面卫生。暗沟式粪尿沟应用一定数量的活动盖板,便于堵塞时清理。猪栏的高度为1.o~1.4 m。每栏内安装1~2个钦水器。饮水器可直接与自来水连接,没有自来水的场家在舍内设水箱。水箱底部距最高饮水器1.5~2 m。饮水器应安装在靠近粪尿沟一侧。
猪舍内棚顶距地面的高度应为3 m左右,封闭式猪舍其舍顶和南北两侧必须留有自然通风口,简易猪舍冬季应是塑料大棚式的,在建筑之初应预留出固定塑料骨架的装置。
3猪舍的面积
哺乳母猪舍为4~5 m2。若高床饲养,每床4 m2 左右。妊娠母猪舍(6~8头/栏)2 rrl2/头。种公猪舍 5~6 m2/头。育肥猪舍(10--,15头/栏),60 kg以前 0.6~0.8 m2/头;60kg以后1~1.5 m2/头。
4注意问题
严禁人厕与猪舍相连、防止人、猪共患病的发生。
最好不要使用泥土地养殖,泥土地会增加猪感染寄生虫的机会。
旧猪舍重新使用前必须用1%~2%的火碱将地面、圈栏、墙壁、饲槽、用具等进行消毒,6 h后用清水冲洗,通风干燥后方可进猪。
猪常见寄生虫病 猪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寄生虫病是规模化猪场内的隐形杀手,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与传染病相比,其发病的时间长,症状也不明显,一般无典型的病理变化,所以在诊断时常常引起误。诊寄生虫病会引起猪只的消瘦、死亡、生长缓慢、死胎、流产等情况,严重影响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掌握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促进养猪业的发展。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常见寄生虫病猪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1、常见的寄生虫病
猪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4种,不同寄生虫导致病情各不相同,其患病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对于猪寄生虫病的防治,要充分了解不同寄生虫病情的状况。
棘头虫病。这类寄生虫的经常出现的部位是猪的小肠,同时在空肠处的数量最多,而且这类寄生虫可以和人以及其他的动物之间交叉传播,因此其危害性较大。一般而言,体内有棘头虫寄生的猪会表现出食欲减退、刨地的症状,同时其生活习性改变,经常出现腹疼哼叫、卧地、匍匐爬行等状况,也有病猪的粪便带血。猪体内的棘头虫数量达到5条以上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消瘦、发育迟缓的现象,严重时寄生虫会穿通病猪的肠道,从而引起死亡。
蛔虫病是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各个年龄段的猪群中都有很高的发病率,通常3~6月龄的猪患病较为严重。在感染的早期,蛔虫寄生虫最早侵入到呼吸道中,引发猪出现咳嗽、肺炎等症状,甚至会出现高烧不退的情况,最后导致死亡。同时蛔虫病会导致猪的发育不良,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猪患蛔虫病较严重,就会导致寄生虫的结团,从而导致猪的肠道壁出现破裂,从而造成死亡。
肺线虫病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猪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主要是仔猪患此病,并且在夏秋季节其发病率较高,这类寄生虫病明显的症状就是病猪的体温较高,并且高烧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呼吸困难,喉咙部位发热红肿的现象,同时眼、鼻等部位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当猪体内的寄生虫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造成其呼吸道堵塞,继而窒息死亡。
其他寄生虫,如胃原线虫寄生虫在猪的胃黏膜中发病较高,同时引发消化系统混乱,导致猪只厌食、消瘦,严重时会造成食欲废绝,精神不振、营养不良、引发严重腹泻。血虱对于仔猪危害最大,会导致仔猪出现大面积的死亡,其通常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出现停止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仔猪死亡。最重要的是血虱携带较多的细菌和病毒,可以引发严重的传染病。
2、防治措施
做好猪舍的清洁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寄生虫的发病率,同时也降低感染其他疾病的概率。由于猪舍的卫生条件较差,猪接触的寄生虫病原也较多,要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就要制定合理的驱虫保健程序。在仔猪断奶后可以采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各进行1次驱虫。妊娠母猪要在产前的1~2星期内进行驱虫,对于种猪要每年驱虫2~3次,并经常对猪舍进行消毒,重点防治猪体外的寄生虫。同时要对猪舍进行定期的清扫,把粪便集中进行杀虫处理。
加强监控。在寄生虫病发生的初期,猪会表现出明显的病症,如果出现了停止生长、消瘦、精神不振、粪便不正常、咳嗽、呼吸困难、情绪烦躁等表现,这就说明猪的体内有寄生虫,需要进行及时地治疗,并及时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通过对猪进行及时的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治疗防治策略,可以降低猪的死亡率,避免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对于出现寄生虫病症的猪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敌百虫,这类药物可以采用洗、洒、喷的方式进行使用。首先要把敌百虫配制成10%的溶液,并可以添加在饲料中饲喂,也可以根据猪舍状况进行喷洒;左旋咪唑,对于猪蛔虫、猪肺线虫、猪肾虫、猪棘头虫等寄生虫有明显的效果,一般其注射量要按照每千克体重7.5毫克的量,注射的部位是皮下组织;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1次皮下注射,1星期后重复1次。磺胺类药物,治疗猪弓形体病有良好的疗效,用时首次量加倍;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7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
3、讨论
猪只寄生虫是最为常见的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但是通过良好的清洁工作和驱虫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因此养猪专业人员要了解不同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及时的发现寄生虫病情,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主要症状与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英文缩写为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而该病症具体表现在腹泻剧烈,伴随呕吐与严重脱水现象,猪体质会快速消瘦。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主要症状与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一般只有猪发病,而且每个年龄阶段的猪都会出现感染而发病。哺乳猪、肥育猪和架子猪三种猪的发病率是最高的,此三者中又以哺乳猪的受害最为严重,但是母猪发病率的变动是很大的,大约是15%~90%。此种病毒主要是寄存在猪身上的肠绒中,特别是肠绒上的上毛皮细胞与肠系膜淋巴结细胞,最后会随着猪的粪便排出。进而污染到周围的环境,其他猪的饲料、饮水、用具和交通工具等,此时这些被污染的工具也将成为污染源。该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如果一个猪场中,同时有很多窝的仔猪出生或者是同时断奶,那么该种病毒就会因为失去母源抗体而被感染,因此该病也被称为地方性的流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主要是在寒冷的冬季发生。
2、发病机理
该种病毒主要是经由猪鼻和口进行感染,然后会直接进入到小肠中,最后通过电子显微镜与免疫的荧光两者的双重检查。该种病毒的复制地点在小肠与结肠的绒毛上,主要是上皮细胞浆中进行繁殖。而其他的器官至今没有发现病毒繁殖。基于该种病毒增殖最初引起细胞和器官的损伤,接着会出现细胞的功能障碍。肠绒会出现萎缩,进而导致了小肠的吸收表面积大大减少。同时,小肠黏膜上的碱性磷酸酶会就此显著的降低,最终导致猪营养不良而影响到其对物质的正常吸收。
3、主要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5~8d,而人工感染的潜伏期则主要为8~24h。其临床的主要症状表现是水样腹泻,严重时会在腹泻时夹杂着呕吐,而呕吐通常是出现在吃食或者是吃奶之后。症状的轻重与猪的年龄有重要的关系,年龄越小的,症状表现越严重。若感染的猪为1周龄之内的新生仔猪,则可能会在腹泻3d后便因为严重脱水而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50%,有的地区死亡率达到100%。病猪的体温正常或是稍高,出现食欲减退或者是精神沉郁。有极少数的猪即使在食欲恢复后还是生长发育不良。而对于肥育猪则是在同圈中进行饲养最终被感染,都会出现腹泻,一般情况下不严重的1周之后都会恢复。相比之下,成年猪即使被感染,症状表现也比较轻,有的仅仅表现为呕吐,或者是水样的腹泻,但是在4d之后便可以自愈。
4、病理变化
如果单纯的用肉眼来看,猪只的病变只是在小肠上有所表现,即小肠扩张,并且小肠中会有大量的黄色液体。与此同时,肠系膜中会充血,而小肠绒毛也会变短,肠系膜淋则会形成淋巴结水肿,但是如果从组织学的变化来看,则会发现其空肠的一段上皮细胞会有大量的空泡形成,表皮也会有脱落。
5、预防措施
加强生物安全的措施,同时要强化其消毒的工作,避免病原的传人。在该种病高发的一个季节,养殖户应该避免场外的粪车和其他可能会带人病原的物、车、人等进入场区,这样对于防止病原的带人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定期的对猪场的周边与猪场的内通道做全面的消毒,特别是对于粪便的通道要做定期的消毒,频率为每天1~2次。虽然当前还没有研制出一个效果特别明显的疫苗来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但是我国的猪群以弱毒的疫苗以及灭活的疫苗预防该种疾病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提高猪群体的特异性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国外目前正对疫苗做研究,包括转基因的植物疫苗、乳酪杆菌疫苗等。
6、治疗方法
对于患病的猪,可以将卵黄抗体、混合单抗以及高免血清三种进行混合治疗,但是该类商品还没有进行商品化,因此在实际的养殖中很难找到。首先可以在饮水中添加一些口服的补液盐,保证病猪群能够进行自由饮用,其次可以给猪服用阿托品缓解猪肠道的痉挛。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一、概述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毒为冠状病毒。其它病毒如轮状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亦可引起猪的传染性腹泻)。
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在一定浓度下都能杀灭该病毒。猪舍的环境温度可影响猪体内病毒的繁殖,在8~12℃的环境中比30~35℃的环境中产生的毒价高,这可能是本病在寒冷季节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病毒不耐热,在4℃以上不稳定,56℃加热45分钟,65℃加热10分钟即死亡。相反在4℃以下的低温,病毒可长时间的保持其感染性。放在阴暗处历时7天仍保持其感染力。肠道内的病毒在-20℃可保存6个月,在-18℃保存18个月仅下降一个对数滴度。病毒在PH4~8稳定,PH2.5时则被灭活。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
三、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多发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即11月至翌年4月之间。有时夏季也可发生该病。该病目前仅感染猪,未发现感染牛、羊等其它动物。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15%~19%。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病死率可达50%以上,但以两周龄内哺乳仔猪易感染、死亡率最高。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相似,但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程度较轻、传播速度稍慢。一般是有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1周内相继发病,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经1个月左右流行恢复痊愈。
该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该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如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的气体等),但以病猪的小肠粘膜、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和扁桃体含毒量最高。在发病早期,呼吸系统组织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当高。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随粪便排毒可达8周左右。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报道。
该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食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特别是密闭猪舍,湿度大,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经口和鼻感染后,直接进入小肠。由于病毒增殖首先造成细胞器的损伤,继而出现细胞功能障碍,肠绒毛萎缩,造成了吸收表面积减少,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减少,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造成腹泻,属于渗透性腹泻,是引起病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因腹泻严重引起脱水,是导致病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另外,造成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的可能原因还有饲料的霉菌毒素影响。如果哺乳仔猪刚出生不久就出现呕吐、水样腹泻症状的就有可能受饲料霉菌毒素影响,因为霉菌毒素可以造成怀孕母猪免疫力降低,母源抗体分泌少且持续时间短,导致初生哺乳仔猪无法从母乳中获得足够的猪流行性腹泻母源抗体而发病。
四、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的12—18小时,一般为1—8天,多数病例2—4天,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1、哺乳仔猪常在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水样腹泻,粪便初为白色,随后变黄或绿色,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样。一般体温不高,部分病猪初期体温出现轻热,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颤栗,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严重口渴,迅速脱水,很快消瘦,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也有48小时内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致死率逐渐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往往成为僵猪。
2、断奶猪、肥育猪以及母猪,突然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发病一日至数日后减食、无力,体重迅速减轻,有时出现呕吐,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3、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表现食欲不振,有的呕吐,体温升高1~2℃,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天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4、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少数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一般3—10日痊愈。
五、病理变化
剖检变化表现为尸体消瘦、皮肤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窝组织表现不佳。肠管膨胀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肠膨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未消化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胃底粘膜轻度潮红充血,并有粘液覆盖,有时在粘膜下可见出血小点或出血斑。整个小肠肠管扩张,小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弹性降低,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糜。将空肠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在玻璃平皿内铺平,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明显缩短。剖检病变局限于胃肠道,胃内充满内容物,外观呈特征性地弛缓,小肠壁变薄、半透明。显微病变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未端,呈斑点状分布,受损区绒毛长度从中等到。严重变短,变短的绒毛呈融合状,带有发育不良的刷状缘。
六、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常发生于寒冷的冬春季节,传播迅速。病猪先呕吐,继而发生水样腹泻,症状的轻重随猪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吃食。断奶猪、母猪常呈现精神萎靡不振、厌食和持续腹泻(约1周),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育肥猪感染后都会发生腹泻,1周后康复,死亡率一般为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天~4天可自愈。
本病在临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差异,只是猪流行性腹泻死亡率较猪传染性胃肠炎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进行确诊是十分困难的,须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诊断方法有免疫电镜、免疫荧光、间接血凝试验、ELISA、RT-PCR、中和试验等,其中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较常用的。
免疫荧光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可靠的特异性诊断方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大的优点是可从粪便中直接检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目前应用也较为广泛。
七、综合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式,常采取下列措施综合防治:
1、坚持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面购猪,尤其是在该病高发的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如需购进要对所有新购进的猪进行隔离饲养观察。规模养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可有效的预防此病的发生。
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严格消毒制度,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地面干燥,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要提高饲料中能量饲料的供应,注意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补给(如在500kg的饲料添加300g美维素就可以了),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脱霉剂,以控制霉菌毒素中毒,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
3、做好防疫注射工作。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作交巢穴注射(即尾根与肛门之间的凹陷处),可获良好免疫力。
(1)哺乳仔猪(其母猪怀孕时未注该疫苗)或者断奶后10~15天的仔猪交巢穴注射疫苗2ml。
(2)70kg以内的猪交巢穴注射疫苗3ml。
(3)70kg以上的猪交巢穴注射疫苗4ml。
(4)每年10月和11月母猪、种公猪全群续免疫接种两次,每次每头猪交巢穴注射疫苗4ml。
(5)怀孕母猪距预产期20~25天,每头猪交巢穴注射疫苗4ml可使该窝哺乳仔猪获得免疫力。
4、当猪场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做好全面消毒工作,清除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场区周边可遍撒生石灰,切断传染源。用消毒药(如可得福、杀毒先锋、瘟毒杀等)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尚未发病的猪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
5、对没有接种并且未发病的猪可施行紧急接种(交巢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新生仔猪每头0.5毫升,5~25公斤重仔猪每头1ml,体重在25公斤以上的猪每头2ml,可使部分仔猪免于死亡。
6、使用兴达公司的新产品-一痢康进行防治。根据多个猪场试用证明痢康有如下作用:①痢康对预防仔猪黄白痢、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有效率达100.0%。
②痢康对治疗仔猪黄白痢有明显疗效,特别是对日龄较长、治疗及时的病仔猪治疗效果很明显。
③痢康对治疗日龄较长、治疗及时的仔猪流行性腹泻有明显疗效,但是对4日龄以下、治疗不及时的病仔猪治疗效果不够确切。
痢康产品用法:每包(30g)加入干净容器内,再加入温开水或矿泉水60ml溶解后,装入灌服容器内,灌服。治疗:每头仔猪每次灌服约4ml(相当于本品1.5g),1次/天,连用2~3天。预防:仔猪出生后1天龄和2天龄分别灌药1次,每头每次灌服约3ml(相当于本品1g);其他各日龄仔猪,每次灌服约3ml(相当于本品1g),连用2次。
7、在疫病流行期间可用鸡新城疫Ⅰ系苗作紧急防治。用鸡新城疫Ⅰ系苗(500羽份)1瓶加注射用水50毫升,每头每次注射5-10毫升,肌肉注射或交巢穴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防治原理是新城疫Ⅰ系苗作诱导剂,可诱导猪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繁殖活性。据用此法紧急防治仔猪500多头,有效率可达90%左右。同时,也可用抗传染性胃肠炎免疫血清肌肉或皮下注射,剂量按lml/kg体重。对同窝未发病的仔猪可作紧急预防,用量减半。或用康复猪的抗凝全血给病猪服下,新生仔猪每头每天口服10—20ml,连续3天,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还可将病仔猪让有免疫力的母猪代为哺乳。
8、猪发病期间要适当停食或减食,及时补液。在患病期间让病猪自由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加美维素,配方为1000ml水中加入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美维素0.5g。不能饮水的病猪,静脉注射或腹腔内注射5~10%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也可试用下述药物治疗: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按2.5mg/kg体重+硫酸黄连素注射液5~10ml肌肉注射;或者2.5%恩诺沙星注射液1ml/10kg,肌肉注射。2次/天,连用3-5天。
9、全场使用抗菌药物加多维,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抗菌药物虽不能直接治疗本病,但能有效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并发或继发性感染。临诊上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肺炎以及球虫病等,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参考用药配方:每1000kg饲料添加:胸膜肺灵(或头孢菌克)1000g+易圆蓝五疫康1000g+易利1000g,连用7~10天。个别病情特别严重的小猪可采用抗生素加补液盐灌服,严重的母猪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给药。
10、用康复猪抗凝全血,用康复猪的抗凝全血或高免血清每天每头注射10ml,连用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1、用病猪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人工感染分娩前3周的怀孕母猪,使其感染发病产生母源抗体,可以保护新生仔猪安全度过易感期。或将已发病猪的粪便直接接种母猪或其它猪,让其集中发病.集中处理,缩短发病时间,提高母猪初乳中的抗体水平,被动保护仔猪,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但该方法有散布病毒的潜在危险,因此一定要在猪场没有其它传染病发生的情况下,严格控制,谨慎进行。
“猪-沼-果”模式与技术
南方猪一沼一果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丘陵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民普遍接受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养猪和种植果树是传统农业生产项目,技术为中国农民广泛掌握。模式运用前,一些农户敞放养猪,猪粪随处可见,严重污染环境。实行圈养,粪便入坑,但由于没经过任何处理,病菌滋生,环境卫生状况差。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施用,不仅传播病菌,也不利于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平衡。随着沼气民用技术的不断实践和探索,用沼气作纽带,将养猪和种植果树结合为一体的猪一沼一果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与技术适宜于具有长期养猪和庭院种植果树习惯的南方广大地区,尤其在交通不畅、用电不便、缺少燃料和经济相对落后的丘陵山区推广价值更大。重庆市2001年700多万户农村家庭,推广应用近35万多户,涉及养猪140多万头,种植果树2万hm2。
该模式是运用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原理,以沼气为纽带,对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利用,运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沼气池建设和农业废弃物等多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并进行合理的食物链连接,实现六改三带(即改水、改厨、改浴、改厕、改圈、改善环境,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循环协调发展。基本构成为户建1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1亩果。即户建1口8~10m3的沼气池,饲养5~10头猪,猪圈和厕所建在沼气池上面或近旁,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转化产生可燃气体(沼气)。沼气用于烧水煮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作肥料浇灌果园。技术组装包括沼气池建设技术,优质猪饲养技术,高产果树栽培技术。建池位置最好靠近厨房,地基牢固,地下水位低,与厕所猪舍相连,使人畜粪便自流入池。采用寿命20年以上的混凝土浇筑水压式沼气池,沼气灶具、输配气管、开关三通、压力表等专门生产。选用优质良种猪,推广全程无害化、规模养殖配套饲养技术。沼液喂猪时,取产气40d以上中层新鲜纯净沼液,按饲料与沼液2:1的比例调湿搅匀即可,沼液只作添加剂,不能代替饲料。选择土质良好、座北朝南,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面开口,冷气能自行排出的地形建果园。建园选择20以下,排灌系统好的坡地。河滩地、平地建园,地下水位应低于lm。沼液用作追肥,可喷施、窝施和灌施。施用时沼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过磷酸钙、碳铵等化肥,以防氨态氮挥发,可以增加肥效。果树施用沼肥时,在果树周围挖好窝,每公顷施22500~37500kg,施后用土覆盖。沼液喷施时,将沼液用两层窗纱过滤或澄清后,用喷雾器直接喷洒在农作物叶面上。一般在果树萌芽抽梢前10d和新梢抽生15d后,用60%浓度的沼肥喷施果树叶面:新植幼树园在生长期,每半月追施一次。在开花期、果树虫害多发期,在沼液中加适量农药、洗衣粉喷施,可减轻病虫危害,实现丰产。
鱼、猪、沼配套养殖模式
湖南省安乡县巴巴湖采用两池一栏(即鱼池、沼气池、猪栏)猪鱼结合配套养殖模式,试探出一条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渔业的新路子。两池一栏养殖技术,是以沼气为纽带,以猪产粪,以粪养沼,以沼渣、沼液养鱼,以沼气煮饭,以猪促鱼;又以鱼促猪,猪沼鱼结合,实行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向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增值的生态渔业发展。
这个渔场有27个专业户应用了该技术,全场发展生猪550头,鲜鱼总产220吨,分别比未采用该技术时多养猪356头,增产鲜鱼42.75吨,沼气可使用10个月,共节约能源支出17128元(其中节煤40.5吨,节电5240千瓦时),亩均188.8元。该场某职工承包精养鱼池0.67hm2,鱼种池0.13hm2,饲料地0.23hm2,采用猪鱼配套养殖技术后,全年收入突破了3104元大关,是从前总收入1.2104元的2.5倍。
两池一栏生态农业技术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的效益。
(1)改良水体生态环境,有利于鱼类生产,从而提高鲜鱼产量。两池一栏技术用发酵后的沼肥喂鱼,水质稳定、清新,溶氧量增加,鱼塘中浮游生物量猛增,鱼类食欲增强,有利于鱼的生长,据试验,沼肥养鱼每亩增产74kg鲜鱼。同时,沼肥喂鱼可减轻鱼病,防止鱼类浮头翻塘。
(2)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开支。养猪和沼气利用是两池一栏生态技术的重要环节。猪粪是鱼的好饵料。据测算:每头肥猪一年排泄的粪尿相当于125kg碳铵, 75kg磷酸钙,40kg氯化钾。沼气应用可解决3~6口之家的生活和照明用的能源,每户可节约煤炭1.6t,节约煤油30kg。
(3)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以前专业养鱼场单纯养鱼,产品单一,效益差,开展两池一栏养殖生态农业后,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增加了渔民的收入。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