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养鸭记。
春季是家禽生产的关键期。春节一过,庐江县“养鸭大王”张永宜,就一直忙个不停,在为蛋鸭繁育、春季动物防疫而忙碌着。类似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干了16年。目前,由他牵头组建的庐江县蛋鸭养殖协会,年创产值上亿元。今年年初,张永宜被市农委、市委组织部联合评为“2014年合肥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今年36岁的张永宜,是庐江县柯坦镇陈埠社区人,从事家禽养殖已经有16个年头了。回忆创业历程,他感慨万千。“中学毕业后,我回家种田。一年忙下来,几亩庄稼地的收成仅够温饱。”张永宜说,为补贴家用,他在农闲时开始尝试贩卖鸡蛋、鸭蛋,还办起一个“土孵坊”。在几年的闯荡中,他发现利用大棚饲养蛋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可观,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想到了要做到,认准了要行动。1999年4月,张永宜四处凑了2万多元钱,租了村里的十多亩水面,建起500平方米蛋鸭养殖简易大棚,从江西引进1600只良种绍鸭,开始饲养蛋鸭,当年收获鸭蛋2万公斤,净赚了1万多元。
初战告捷。2000年,张永宜又增建1幢养殖大棚,饲养蛋鸭3600只。看着张永宜养鸭致富了,村里的7户农民也跟着他学养蛋鸭,共建起9幢大棚,饲养蛋鸭16000多只。当年,他和7户农民养鸭棚均纯收入近2万元。
为了做好蛋鸭养殖事业,2001年,张永宜自筹资金创办蛋鸭养殖服务公司,义务担起养殖户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重任。2002年,他又牵头成立“庐江县蛋鸭养殖协会”,让广大养殖户抱团发展。
2005年,张永宜投资500多万元,创办了年产2万吨颗粒饲料的安徽庐江县怡浓工贸有限公司和年产600吨蛋制品的庐江县新果食品有限公司,分别注册了“永宜”、“柯坦”商标,走上了工农结合发展道路。
“目前,我个人已新建起3个标准化蛋鸭饲养小区,协会会员的养鸭大棚也已发展到538幢,年饲养蛋鸭90多万只、产鸭蛋1.8万吨,创产值1亿多元。”张永宜说,他和协会会员所生产的鲜鸭蛋和鸭蛋制品畅销江苏、上海、宁夏等地,产销两旺,蛋鸭养殖业正朝着产业化方向稳步发展。
相关知识
定陶滨河:“养鸡大王”的致富故事
吴祥书是定陶县滨河街道办事处有名的“养鸡大王”,家住滨河街道办事处吴河行政村,今年46岁,他从2000年开始养鸡,到现在已有14个年头了。连续多年,吴祥书被评为“致富能手”。
白手起家
14年前的吴祥书,家里一贫如洗,孩子嗷嗷待哺。有一天,孩子生病了,却没有钱看病,抱着孩子,他的泪刷刷往下流。擦干眼泪,他暗下决心,一定得想法富起来,这样穷下去,孩子没出路,家庭没出路。那一夜,吴祥书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了又想,干什么好呢?养鸡行不行?当他把想法告诉妻子时,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说干就干,吴祥书东拼西借了1260元钱,买了300只鸡苗,开始了自己的养鸡生涯,谁知这一养就是14年。
吃得苦中苦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养鸡,没经验、没技术。但吴祥书不怕难,他想,别人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自己也是,只要自己努力,别人能干成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干成。没有经验,他就找高手请教,没有知识,他就节衣缩食省下钱来去书店买书。他白天喂鸡,晚上等孩子睡熟了,再一页一页地看那些养鸡方面的专业书,一点一点地琢磨养鸡技术。
最难的要数卖鸡蛋,那时吴祥书得到邻近的集上去卖,从村里通往附近集市的小路凹凸不平,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一天中午,天气晴朗,吴祥书装了满满两挎篓鸡蛋,骑着自行车带到集市上去卖。就在离集市还有2里地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暴雨,由于没带雨具,浑身被浇个湿透,小路又湿又滑,车子不但没法骑,而且推都推不稳,吴祥书一个趔趄,滑倒在地,车子翻了,鸡蛋打了,吴祥书的泪水和着雨水哗哗流淌……
方得甜上甜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吴祥书始终把这句话当作人生的信条,这句话激励他走出困境,走出了一片艳阳天。通过学习和实践,吴祥书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蛋鸡养殖技术。他的养殖规模也开始从300到500,从500到1000,从1000到20000不断扩大。他卖鸡蛋的工具也由最初的自行车到脚蹬三轮车,由脚蹬三轮车到电动三轮车,由电动三轮车到四轮面包车。通讯工具也由电话到手机,由手机到电脑。吴祥书的生活就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最初的苦涩和泪水也在心底化成了甜蜜。
杨德智:“野猪大王”的致富路
杨德智是雷山县方祥乡雀鸟村的一名农民党员,初中毕业后就到外省打工学技术,凭着山里人勤劳吃苦、刚毅果敢的精神品质,走出了一条“领头雁”的致富之路。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了年产值超100万的奇新特种猪饲养基地,并带动全村66户230人养殖野猪、黑毛猪,给村里人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子。
谋于心,化于学—“山与城年复又一年”
“记得那年家里喂养了四头黑毛猪,没想到却感染猪肺疫,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被阻断了,徒劳了一整年。”谈起从打工到创业当老板的经历,杨德智感慨万分。“走南闯北,学技术谋创业,一路走来的辛酸苦辣无人能知。”
多年的积累让杨德智对回乡创业充满了信心,很快,他在家乡建起了10亩多的产业基地。“我回乡建产业基地是先解决饲养原料的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资金有限,必须稳扎稳打”杨德智回忆道。产业基地步入正轨后,他又外出跑了好几个省市,学习野猪的饲养技术以及研究市场发展,在他心里早就盘算着野猪饲养的经济账、创业账。“野猪市场价高,虽然饲养周期以及技术要求稍微长点、高点,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来说,经济效益还是要比饲养普通猪要高很多。”
勤于劳,溶于干—“多少昼夜挑灯流汗”
2011年开始回乡创业时,杨德智与妹夫沈佐新两人一共投入30万元,在雀鸟村建起了野猪养殖场,从最开始的38头野猪到现在年出栏野猪600头、黑毛猪300余头,圈舍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保温产仔室150平方米、存料房100平方米,散放基地120余亩。看着日益壮大的产业,杨德智说道:“脸颊上的汗水和多少昼夜的辛苦,才有今天的成效。”
“勤是井泉水,俭是聚宝盆。”虽然有这么大的产业,但他仍吃住在基地简易平房,白天照料猪仔,晚上接线亮灯砌猪圈和围栏,卯足了劲,边总结边干。
小智慧,带致富—“抱团合作长远发展”
勤劳朴实、踏实苦干的创业精神终于转化成了财富,杨德智成了名副其实的“野猪大王”。富起来的他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的扶持,开始想着带领村里人致富。“村里人想要致富,就必须抱团合作,这样,致富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杨德智将心思放在了合作经济上。“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猪行业投入大,风险也大,许多农户想干却不敢干,有的想干,却缺少资金。为了打消村里人的顾虑,杨德智带头成立了新科野猪林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奇新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免费给社员发放猪仔、提供技术,并按市场价收购,还经常到农户家中进行养殖指导,手把手教农户猪病防治技术。给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也大大提高了雀鸟村人的养殖积极性和脱贫致富信心。建社至今,带动农户66户,参与社员230人。2015年,雀鸟村出栏黑毛猪1200余头,野猪600余头,实现产值340万元,户均增收5800元。
连城小鸭苗“孵出”致富路 “鸭苗大王”带同行共同致富
邓兴(右)琳看着鸭苗乐开怀
“今年以来,白(鹜)鸭苗供不应求,全年孵化供应鸭苗将达20万羽。”在有着“连白(鹜)鸭第一村”美称的福建连城县北团镇孙台村,兴琳计生家庭农场的5个白(鹜)鸭苗孵化箱全部开动运转,忙着观察鸭蛋孵化情况、为养鸭户挑选母鸭苗的农场主人邓兴琳乐呵呵地说。
孙台村是当年连城白(骛)鸭几乎灭绝时的种质资源留存地,村民孵鸭苗、养连城白(骛)鸭历史悠久。今年40出头的邓兴琳从小耳濡目染,1988年就跟随本村孵鸭苗师傅做学徒,踏入了孵鸭苗行业,一干就是30多年,不但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鸭苗大王”,也“孵出”自己的致富路,光孵鸭苗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
“孵鸭苗关键是温度控制。”邓兴琳如数家珍介绍他的鸭苗经。他最初学孵鸭苗时,全靠手工,每天要用菜油将谷子炒热来给鸭蛋加热保温,不但非常辛苦成本也高。上世纪90年代,掌握了一手孵鸭苗技艺的他到龙岩新罗打工,被当地鸡鸭种苗场聘请为技师。期间,他勤奋好学,摸索学会了电加热孵化鸭苗技术。
2008年,邓兴琳在结婚并有了两个宝贝女儿后,回到家乡自己创业。抓住连城扶持鼓励白(鹜)鸭产业的发展的有力契机,在当地计生、扶贫、人社等部门的小额贴息贷款、创业贴息贷款的支持下,邓兴琳利用自家房子建起了以孵化白(鹜)鸭苗为主的鸭苗厂,并通过不断发展,于前年扩建成拥有5个自动化电孵化箱、10张鸭苗床,年孵化能力达40万只鸭蛋的鸭苗厂。
“种蛋好坏关系着鸭苗的品质。”邓兴琳说,为了保证种蛋质量,他不但自己养了300多只种鸭,还在北团、隔川、塘前等地挑选水质好、环境优的8户连城白(鹜)鸭计生养殖户进行合作,组建兴琳计生家庭农场,不但解决了优质种蛋的来源,还解决了养鸭户1万多羽白(鹜)鸭蛋品销售难题,实现共同致富。
隔川松洋村的黄德金在邓兴琳的带动下,短短几年时间,养殖连城白(鹜)鸭的规模就达年出栏2万羽,年收入10万元。
“******点赞连城白(骛)鸭,我们发展信心更足了。”邓兴琳介绍说,今年连城白(骛)鸭养殖户的积极性高,由于他的鸭苗品质好,向他预订鸭苗养殖户不在少数。为满足养殖户的需要,他准备扩大规模提升孵化能力。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