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对环境要求。
1.品种
以中华土元、冀土元、苏土元、金边土元的复杂一代杂交种为宜。
2.温度
温度是决定土元生长速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土元在15~35℃温度下都可以成活,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为25~35℃,生长最快的温度为28~33℃。在适温条件下,每13~18天蜕一次皮,蜕皮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温度在10℃以下时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和38℃以上则为死亡临界温度。
3.湿度
土元对湿度的要求不像温度那样严格,但饲养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疏松。一般幼虫期土壤湿度应掌握在15%左右,中龄虫20%,产卵虫30%(即手握成团,落地散开)。当表层土约占2/3,显干时,可在上午用喷雾器喷水进行改善,但应注意做到量少勤喷。如果养殖土过湿则易得大肚病,过干则不利蜕皮。池土厚度一般以8~15cm为宜,1~4龄的饲养土,土厚一般不超过7cm;5龄以上若虫及成虫土厚度10cm足够,空间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5%左右。
4.密度
饲养密度可随虫龄增长进行调整,每平方米极限可养9kg。土元有吃卵的习性,故种虫密度不能过高。群体饲养土元,发育进程会有1~4龄之差,因此,待饲养密度接近一定数量时进行分档。1~6龄若虫可养在一起,密度大时可分群;7~8龄若虫养在一起时可结合去雄;9~10龄雌若虫养在一起。密度过大时,将相互残杀,噬食卵鞘。//致富经//
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的密度宜放养1龄若虫40万只左右;3龄若虫20万只;5龄若虫7万只;7龄虫3万只,成虫0.8万只。
5.光照
土元多生活在草根、草堆、腐烂杂物、枯枝落叶及石块瓦片底下,有怕光、怕热、怕冷等特性。但增加一定的光照,可使土元抗病力增强,杀死细菌,减少疾病。
相关阅读
土元养殖对饲养土的要求和换土
饲养土是土元主要的栖息场所,土的质量及内含物质的成分直接关系到土元的成活及生长发育状况。饲养土要求疏松、营养丰富、干湿度适中(含水量15%~20%,手捏成团,落地散开),这样的土质便于土元潜伏、钻进和爬出,随意活动觅食、寻找配偶。土元对饲养土的适应力较强,沙土、粘土、壤土都可以,黄泥土碱性高、黏性强,不能用。
饲养土的配制方法很多,可用沙土、壤土或黏土,土要打碎,用筛子筛去土块,掺入少量草木灰。土的湿度以含水量20%左右为宜,过湿会使土黏成团,虫不能人土;过干低于15%易使虫体缺水,影响发育,甚至致死。其他有的用菜园土加30%的草木灰拌匀,有的用草木灰、谷糠、陈墙土各1/3组成,也可用菜园土5份,干牛粪3.5份,草木灰1.5份配成。
土元养殖饲养土的选择和换土:
为避免蚁害、螨害,养殖土元必须挖取50CM以下无虫卵、无污染的深层土或把疏松壤土、沙土、黏土,经过太阳暴晒杀死虫卵后再配制成饲养土。
饲养时间一长,饲养土中一定会有粪便、尸壳、饲料残渣等,不仅对蚂蚁等害虫有引诱作用,而且这些物质还容易霉烂,孳生病菌。因此,饲养土要适时更换。
更换饲养土可采取多步更换法:
一是平时筛取卵鞘时,去掉表层饲养土2cm左右,然后另加一层新饲养土;
二是结合成虫采收加工,除旧换新;
三是根据土元生长发育过程中病害情况,随时酣隋更换饲养土;
四是每年全部更换一次。
土元的养殖密度
土元靠蜕皮生长,每蜕一次体形即增大一倍,我们把它的每一次蜕皮按龄计算。雄土元蜕9次皮便成熟,而母土元需蜕11次皮。土元的人工饲养过程中涉及到面积的利用率及管理的方便性,放养密度也应根据各龄虫的生长需求相应不同,列表如下:
幼虫8-10万只
1-2龄5万只
3-5龄2.5万只
5-8龄1.25万只
9-13龄4000-5000只
饲养密度与饲养土的厚度:
1-4龄地鳖虫一般饲养土的厚度为2-3cm,随着地鳖虫的生长,饲养密度越来越大,要逐渐增加饲养土厚度。饲养密度与湿度的关系。如密度过小,地鳖虫活动量小容易引起饲养土板结、干湿不均匀,影响其生长(因地鳖虫生长所需水份是靠其自身的体表来吸取的),严重缺水者会死亡。达到一定饲养密度,通过地鳖虫的活动量,就可均恒掌握饲养土的湿度,一般6个月就可完成一个世代周期。饲养密度不能过高,一般用手拍击池底,池面会出现波浪似的蠕动状为最高密度。
土元各阶段入土深度不一样,为了方便管理,我们把饲养土的深度也列一表:
幼虫5-8厘米
中虫8-12厘米
成虫12-15厘米
土元饲养的温度与温度
饲养的密度与温度:
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需种卵0.35kg(出虫率70%-80%),当其生长到4-5龄时,可利用虫体温度来控制饲养室温度(饲养室可按照立体恒温方法建造)一般O℃为冬眠期,不需加温;0-25℃为不宜生长期;25-32~C为最宜生长期;40℃以上为死亡期。
温、湿度控制:
土元形体为椭圆形,体表面积大,体内水分散发较快。温度20℃以下蜕壳生长较慢,超过38℃停止生长,烦躁不安,多在饲养土表面爬行。所以人工饲养土元在温度湿度控制上应适应其需求,达到最佳养殖效果。人工控制湿度也防止忽高忽低。其中土元各龄段对湿度要求也有区别。孵化卵块为28℃-30℃,幼虫中虫为28℃-32℃,成虫为25℃-28℃。人工控制湿度在各阶段也不同。孵卵时为35%-40%,幼虫为35%,中虫为40%,成虫为45%。野生的土元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怕阳光直射。人工饲养给它创造这一最佳生长条件并不难。门窗用麻袋或深色蛇皮袋挡住,坑房内湿度走失较慢。在加温养殖时,饲养土湿度走失较快,可用无农药污染的专用喷雾器在饲养土表面及坑池墙壁上喷水,要求喷雾均匀,少量多次。
成虫期间饲养土湿度要大一些(40%-45%),可以在饲养土表面喷水或增加青饲料的投喂量。筛制块后在空坑池里放水增湿。经4个月产卵后,母土元体重明显减轻,大批量死亡。这时便可采收成品虫了。在采收前3个月第二批幼虫已孵化好并等着分池,这样饲养池始终不空置,周而复始,以达到最佳效益。
蚯蚓对环境的要求
1、温度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温度为20-27℃左右,也是蚓茧卵的最适温度,32℃以上时停比生长,40℃以上死亡。因此蚯蚓养殖:夏秋季要搭遮荫棚降温(桑园有天然的遮荫条件,但桑树在夏伐后到发芽生长密闭前仍需临时用遮荫物遮盖),冬季要棚室加火升温(可利用蚕室己有的设备)或桑园覆麦草保温升温,以利蚯蚓的正常生长繁殖。
2、湿度
蚯蚓是利用皮肤来呼吸的,所以蚯蚓身体必须保持湿润,蚯蚓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5%以上,防比水分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因而饲料的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为宜。
3、酸碱度(pH值)
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且产叫茧最多。
4、通气
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叫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
5、食物
投喂食物不足或质量不高会使蛆叫间争食,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部分蚯蚓逃逸或生长缓慢。
蜈蚣养殖中对温度和温度有什么要求
蜈蚣养殖对温度度的要求:
温度的变化,对蜈蚣的活动影响很大。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虽有分布,但数量较少。每当惊蛰一过,气温转暖,蜈蚣的冬眠开始苏醒,出土活动,一般它很喜欢栖居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
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步升高,蜈蚣就逐渐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过炎热的白昼。那时的蜈蚣常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或田坎、路旁的缝隙中。到了晚秋季节,则蜈蚣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下或树缘与树根附近比较温暖的地方。
总之,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它要求和喜欢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避雨和空气流通的地方。
蜈蚣一般在夜间出来活动,大多互不合群。触角相撞即回避,就绕道而行。蜈蚣虽有8只眼,但视力退化,尤其在白昼视力更差,白天时两条蜈蚣相向而爬行,却互相不能发现对方而回避,直到灵敏的触角相撞时才避开。
当然,蜈蚣夜间的视力比白昼好。在晴朗无风的晚上,在20~23℃时是蜈蚣活动捕食的高峰时间。
蜈蚣的一般特点是:
白天活动少,夜间活跃;天气炎热、温度高于25℃以上时活动量大;20℃左右时活动一般,10~15℃时活动量也大;10℃以下时活动量更少,甚至不活动。
天气闷热、白天雷阵雨后的夜晚活动量大;晴天夜晚活动一般,天冷、气温低时活动量少;无风、微风情况下活动正常;风力在6级以上时活动量少;下雨时活动少,下雨过后则常出来活动。
所以,蜈蚣活动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间等气象因子都有一定的关系。
蜈蚣的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所以它对岩石、土块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后时要引起互相厮杀而致死亡。但人工饲养的蜈蚣随着环境和饵料条件的改变(www.nczfj.Com/),如能提供足够的新鲜食物和水源,在不经常惊扰的情况下,即使密度较大也可以合群相安,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卵团孵化的蜈蚣,因为它们从幼虫起就一直相处在一起,所以在长成成虫后仍然几十条地蜷伏在一堆,相安无事地共居。
蜈蚣的生存温度以25~32℃为宜。温度20℃以上均能捕捉食物。秋冬季节,气温低于15℃,活动缓慢逐渐进入冬眠,此时温度0~10℃、土壤湿度10%~20%能照常越冬,不吃不喝,不动地蛰伏在土、石下10~50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休眠。温度15℃以上,开始复苏活动,空气中相对湿度60%~70%。
人工养殖蜈蚣,冬眠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如在缸内盖稻草或枯枝;室外养殖法把蜈蚣都要取出,之后在池里挖40~60cm的坑,盖上瓦片碎石。放进蜈蚣,覆盖薄层细土和枯草枝条。土壤温度接近于1℃,空气湿度要求要大一些。土壤要干,早晚各洒一次水,冬季冷时,把缸搬到阳光下晒5~lOcm。夏天开窗通风。
蜈蚣养殖对湿度的要求:
蜈蚣在一定温度下,它的体内水分的散失与空气的湿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即空气相对湿度越大,体内水分的散失速度相对地减少。这正为蜈蚣的地表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蜈蚣体内水分的散失可能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气门,这是无疑的;另一途径可能是通过表皮,通过蒸发散失的水分与空气的相对湿度无直接关系。同时,蜈蚣的体温不超过临界温度时,它的皮肤是不渗水的。因此,可以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蜈蚣的水分散失,可能只有通过气门一个途径。
蜈蚣属于蜈蚣科的蜈蚣亚科,它的气门有前庭和内盏之分,在两者之间并有裂成3片的瓣扉。一般地说,其构造比石蜈蚣科的石蜈蚣属复杂,它却能较有效地阻止水分的散失。但它比昆虫的气门要原始得多,因而它不能十分有效地控制体内水分的散失。
好在蜈蚣还有一种防止水分过快散失的方式:潜伏在地下与石块下的深洞中或较深的缝隙间。蜈蚣只有在温度适宜、空气湿度也适宜的时候,作为一个群体或在夜间移动到地面上来捕食,或在白天潜伏在地面的石块下、乱石堆中或树根间栖息,但又不潜入到深处。
作为药用蜈蚣的主要品种之一的少棘蜈蚣,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有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0℃以上。所以,蜈蚣越冬也较迟,通常在11月底才进入冬眠。处于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进食,躯体摆成S形或L形,触角由外向内蜷曲,尾足并拢。在冬季,倘若把蜈蚣挖掘出来,它也不能马上活动。经太阳晒暖后,它才能苏醒过来,但其行动呆滞而缓慢。
蜈蚣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天气越冷,钻人土层越深,一般钻人土层深度在15~40cm处,最多不超过lOOcm。若土温升高,蜈蚣不仅可以推迟冬眠,而且只需在土层浅处或土层表面E冬眠。
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
摘要:了解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给育肥猪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使生长发育快,饲料的报酬高,抵抗力强,疫病少。现全面阐述了猪对环境的要求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这对指导快速育肥猪有重要的意义。
1温度
温度是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猪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要通过加快分解代谢,即利用食物中获取能量或动用体内贮存的能量或脂肪代谢来产生能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这样就把饲料中的部分养分用于维持体温,即维持消耗,维持消耗不增加体重,不创产值,使猪的饲料报酬低;在高温环境下,猪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就比较难,猪就必须通过加强呼吸,加强外周血液循环来增加散热。这些活动都增加养分的消耗,同时必须减少热量的产生,表现为减少采食,这样猪的生长速度也会减慢,饲料报酬降低。在冬天,猪舍内温度降低,料肉比会增加,可见环境温度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较大,在寒冷的环境中养猪等于燃烧饲料来维持猪的体温。要解决此种现象,就必须要提高猪舍的环境温度,提高猪舍的隔热保温性能,减少热量的散失。
2.湿度
湿度一般指的是相对湿度,即空气中水分的饱和度。猪舍内的水汽主要来自地面上的水分蒸发和猪呼出的水汽。湿度影响猪的温度调节。高温环境在夏天阻碍蒸发方式的散热,在冬天加快空气导热方式的散热。同时,高湿度环境下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存活,易导致猪患病。因此猪舍要保持干燥。但是过分的干燥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会导致猪的黏膜干燥,呼吸困难,灰尘增加,这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一般生长育肥猪舍内空气湿度60%~80%为宜,可在猪舍内悬挂干湿温度计测得。
控制猪舍内湿度的方法是:尽量减少猪舍地面水的存在,如及时排除舍内尿液,减少水池内污水的存在,也不要频繁清洗猪舍。排除猪舍内的湿气,用天窗或换气扇。提高猪舍温度,方法是加温。冬天猪舍内湿度过低时,当然在0℃以上,10℃以下时,外界气温在0℃以下时,猪舍内会形成大量雾气,舍顶上会形成水珠滴下,这样会使猪舍内湿度增大,当舍内温度提高时,其内就不会有雾气和水珠,湿度就会下降。
3气流
气流影响猪的散热速度。气流的形成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炎热的夏季,气流有助于猪体散热,对猪的健康和生长是有利的,所以夏天应加强通风,采取开窗和用电扇或风机。在冬天,气流加大猪的散热,对猪不利,因此冬天应减弱气流,风速的分布范围也很重要,分布应均匀,如果风速分布不均匀,有疾风的存在,外界寒冷的空气不经混合直接吹向猪体,会使猪产生冷应激,夏天如有通风死角,猪会感到闷热。如果没有风压,那么猪舍内空气的流动主要靠温差,在冬天,外界的空气温度比猪舍内的低很多,冷空气密度提高,比重大,进入猪舍后向下走,而热空气密度小,比重小,向猪舍的上方走,在冬天,顶棚有天窗或顶棚不严实热气就会溢出,并且将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排除,冬天顶棚的天窗和合理的进风口有助于控制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进气口应高一些,这样冷空气在进入猪舍后有机会与猪舍高处的热空气混合,而不至于直接吹到猪体上。
4有害气体
在冬天气温低时,人们往往为了猪舍内保温,密闭猪舍四周,减少或取消通风换气,使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尤其是氨气浓度很大,人进入猪舍有很强的刺鼻味,有害气体超标对猪的健康及生产发育有严重的影响,猪往往出现气喘病、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在这种环境下,发生这些疾病用药物治疗不显效。对此应及时对猪舍通风换气,并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尿,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5微生物含量
无论是猪直接接触的地面,还是空气中都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尤其在规模化养猪的情况下,猪向环境中不断排放大量有害的微生物,如果舍内环境不良,则微生物浓度会很大,这样有害微生物不断侵袭猪体,不断影响猪的免疫系统,轻则降低其生长速度,重则引起猪发病死亡。要降低猪舍环境中的微生物浓度,必须要改善猪舍内的环境状况,通风换气是减少环境中有害微生物最有效的措施,通风可以带走微生物,通风可以改善环境中的空气新鲜度,微生物喜于污浊的环境下生长繁殖,新鲜清洁的空气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及时清理舍内杂物及排泄物,不留死角,定期对猪舍环境进行消毒,采用化学消毒(喷洒药物)和物理消毒(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管)相结合,夏天每周消毒1次,冬天半个月消毒1次。
6阳光
阳光对育肥猪有一定的影响,当前许多养猪场为了猪舍的密闭及温度的易于控制,顶棚都是密闭遮光结构,使猪舍内常年照不到阳光,这对育肥猪的健康和生产发育不利,因为,阳光照射猪体,可产生促进钙吸收代谢的维生素D,在阳光的环境下猪的新陈代谢旺盛,使猪生产发育加快,同时阳光照射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因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的功能,所以,力争使猪能生长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如果做不到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粉。
黄鳝对环境的要求-水温
水温即池水的温度,它是包括黄鳝在内所有鱼类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黄鳝对水温尤其敏感,俗话说黄鳝有“四怕”,即怕冷、怕热、怕光、怕吵,其中前“两怕”都与水温有关。
1.黄鳝对温度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黄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3~25℃。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黄鳝停止摄食,钻入土下20~35厘米处越冬。在夏季当水温超过28℃时,黄鳝摄食下降,在天然环境下会钻入泥下或洞口低温处蛰伏。在人工养殖环境里,若池底为水泥或砖石结构,黄鳝会表现不安、浮游于水面,长时间高温会导致死亡。
2.养殖环境中的温度调节与控制对于夏季较高的水温,一般采用遮荫降温措施,如池边搭遮荫棚架,上盖遮阳物,或种植瓜果类,使其枝藤爬上棚架,加水、冲水、换水也是夏季降低水温的措施之一。水温还会影响水体中其他动物的生长,影响各种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从而间接地影响黄鳝的生长。对于一年四季水温的不断变化的事实,在养殖中要考虑到黄鳝有效的生长时间,就要重视保温、加温、控温、降温等各顶措施。
水蛭对温度、水质和饵料的要求
水蛭对温度的要求
水蛭是变温动物,缺乏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其体温是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水蛭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到环境温度的制约,其交配、产卵以及休眠越冬等,均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
水蛭的适宜生长水温1035℃,在2530℃时生长最快。当水温低于10C时,便钻入水底或池边泥土及石块中休眠,当春季(4月份)水温在J0℃以上时开始从泥土中钻出活动取食,并开始陆续交配和繁殖,水温在2530℃摄食最旺盛,生长速度最快,当水温达32℃以上时食欲开始减退,活动减少,生长速度减缓。如把它放在43℃热水里它就要离水外逃,水温升至45℃时,水蛭沉底蜷曲,48℃时死亡。
我国大部分地区410月份的温度都适宜水蛭生长,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水蛭冬眠期,在冬眠期间,水蛭不吃、不活动、体重消耗也不大。
水蛭对水质的要求
水蛭对水的pH(酸碱度)的适应性也是很广的,一般要求水的pH在68之间,肥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水蛭在这种水中饲养效果较好。
若是新开挖的池子,水不肥透明度高,浮游生物生长少,可在放养前一星期每667平方米施畜禽粪便250500千克,几天后即可达到肥水的目的,很快就会繁殖大量的浮游生物。
水质碱性不能过大,碱性过大的土壤和碱性过大的水质都能致水蛭死亡。偏酸性的土壤和水质对水蛭生长影响不大。但过于酸性说明水质已坏,应更换。水蛭养殖池要防止化学污染,农用化肥(/),农药以及各类洗涤化妆品用水不能流入养殖池,以防水蛭中毒死亡。
水蛭对饵料的要求
饵料的种类、性质及营养成分等,直接影响着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状况。在野生条件下,水蛭吸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小昆虫、软体动物幼体和泥面的腐殖质。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蛭的取食范围、食物种类等都受到了人为限制,但所提供食物的数量与质量,都比在野生条件下得到了改善。一般以螺、蚬、蚌以及动物血都可作为水蛭饵料,因为这类饵料营养全面,尤其是蛋白质量多质优,但要注意饵料的新鲜度,应以活体饵料为主,这样可有效控制水质恶化,减少水蛭病害发生,水蛭是变温动物,摄食强业,饵料利用率与水温、氧溶量、酸碱度关系密切:闽此,投喂螺、蚬、蚌等,动物饵料时,应灵活掌握投饵数量,以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人工养殖水蛭,饵料多以螺蛳为主,螺蛳繁殖率高,投喂后可自行繁殖。大小螺蛳都有,适宜于不同体格水蛭吸食,实践证明,用螺蛳喂水蛭,成本低,生长快,对水质尤污染。因此,螺蛳可作为水蛭的最佳饲料。
蜈蚣养殖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l、温度
少棘蜈蚣的生长、活动以2932℃为最适宜温度,如超过40℃,摄食活动能力降低,甚至寻找洞穴躲藏起来;如低于15℃,活动也趋缓慢,蜈蚣迟迟不产卵i刚出生的幼蜈蚣也因温度低而不能蜕皮,容易死亡;降至10℃左右时,会即停食,进入休眠状态;o℃以下就会死亡。因此,蜈蚣饲养房内的温度要适宜。
(1)夏季温度较高,要注意防暑降温,在养殖场栽种草、木,最好架设凉棚,或洒水降温。室内养殖的,要把门窗打开,每天早晚洒水一次,以保持泥土的一定湿度。饮水器内要保持充足的水。如遇高温,最好移至地下室暂养。
(2)冬天要有保温设施。方法是在养殖蜈蚣的池、箱;巢内加厚泥土至40厘米,然后用稻草或杂草覆盖,池或箱外加罩塑料薄膜,这样可使蜈蚣安全越冬。必要时要采取人工保温措施,以使蜈蚣不受冻害。
2.湿度
蜈蚣喜湿,如少棘蜈蚣所需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泥土湿度为15%一20%。如饲养环境过于干燥,饲料水分又不足时,不但影响蜈蚣的呼吸和体温的调节,也影响产卵和孵化率,可能发生互相残杀,甚至发生失水性死亡。但过分潮湿也不好。如栖息场所的泥土湿度超过40%,容易受微生物危害,给蜕皮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产生生理性病变。因此,保持养殖场地适宜的湿度非常重要。
水蛭养殖对环境有什么要求吗?
虽然田间、河边的水蛭总是让不少的人感到害怕,但是水蛭的药用价值同样让人感到欣喜,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开始养殖水蛭了,但有着很多新手养殖户不知道水蛭对于环境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下面小编就水蛭养殖对于环境有什么要求和大家说说。
一、温度要求
水蛭是一种变温动物,缺乏自我体温调节能力,主要是靠着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实质上同样影响着水蛭的发育,例如如果温度低于10°那么水蛭会出现休眠的状态,而如果水温高于32°则会出现生长发育变缓,如果超过了48°则会出现死亡的情况,这些都是各位养殖户需要注意到的,而水蛭最佳生活温度也是生长最快的温度大概是25°~30°作用,这些是大家需要注意到的。
二、水质要求
水蛭对于生活的水质也有着相应的要求,中性水蛭比较适合水质的生长,PH大概可以控制在6~8之间即可,但是如果出现了水质过碱性那么就容易出现水蛭死亡情况,而如果水质出现了过酸性那么虽然对水蛭生长影响不大,但是过酸性的水质说明了水质出现了一些明确的问题,此时可以考虑进行更换一下。
三、环境饵料要求
在野外当中,水蛭一般是以浮游生物、软体动物、昆虫以及腐殖质为食物,在人工环境当中这些事物可能会有些欠缺,为了让水蛭能够更健康的成长,小编建议大家可以模拟一下野外生长环境,比如说适量的投放一些螺、蚌等一些动物,再者可以通过投放适量的粪便来制造一些浮游生物等等来辅助水蛭更好的成长,这样既可以保证饵料的是新鲜的,同样可以通过制造这些生物来控制水质恶化情况,大大减低水蛭出现病害危险,但在投放和制造饵料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饵料的数量,避免出现饵料数量过多而破坏生态环境。
更新于: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