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肠道大量繁殖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因死后肾组织易软化,所以又称“软肾病”。
【病原与流行病学】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为厌气粗大杆菌,革兰氏阳性,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中央,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已知有12种毒素,重要的为α、β、E、C四种。
发病以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绵羊为主。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吃干草改为采食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含蛋白质的草料后,羊的抵抗力下降和消化功能紊乱,在肠道的D型魏氏梭菌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中毒、休克而死。一般呈散发性流行,春、秋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
1绵羊
(1)急性不显症状即突然死亡。个别疝痛,呼吸困难,步态不稳。有时磨牙流涎,短时间内倒地痉挛而死。
(2)急性时,废食,下痢混有黏液、血液、有恶臭,常呈昏迷,1~2天死亡。
(3)成年羊,病程延长,有时兴奋,有时沉郁。黏膜黄疸,贫血。
2奶山羊
(1)常白天健康,第二天即死亡。有时可见突然腹泻,卧地目呆,口流大量黏液,四肢僵硬乱扒,后躯震颤,疝痛,一般1~2小时痉挛而死。
(2)急性:萎顿,腹泻,粪呈黄棕色或暗绿色粥状,量多而臭,继而变稀,掺有黏液、血液,后呈黑褐色水样,行走也拉稀,甚至肛门外翻,呆立废食,卧地不起。后期,肌肉痉挛,卧地四肢划动,大声哀叫而死。有些昏迷静卧,口流清水,如睡眠而死。
【剖检结果】
尸体迅速腐败(奶山羊小肠内容物为灰色粥状、充满气体),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出血,肾变软,肺水肿。确诊根据以下四点:(1)小肠内发现大量D型魏氏梭菌。(2)小肠内检出β毒素。(3)肾及其他器官实质内发现D型魏氏梭菌。(4)尿内发现葡萄糖。
【诊断要点】
此病特点为突然发作,很少能见到症状,往往是在观察到症状后羊便很快死亡。常在早晨发现膘情好的羊死于圈舍中。可见到的症状为,病羊四肢发抖,抽搐,卧地,头颈、四肢伸开,流涎,磨牙,眼球转动,有的出现厌食,反刍停止,腹痛,排稀粪,步态不稳,在1~2天死亡。死羊常见腹部膨大,口鼻流出泡沫性液体或黄绿色胃内容物。肠道(尤其小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整个肠段、肠壁呈血红色;肾脏呈红色乳糜状,软化如泥样,肾皮质部可见坏死灶;心脏扩张,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鉴别诊断
1.羊快疫
2.羊猝击
3.羊黑疫
4.炭疽
【防治措施】
预防
在牧区夏季应少抢青,应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秋季则到草黄较迟的地方放牧在农村少喂青菜等多汁饲料。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的抗病能力(www.cyone.com.cn/)。当羊群出现本病时应立刻搬羊圈至高燥地区,农村立刻将羊圈进行消毒。在常发区应定期注射“三联”或“五联”菌苗。因病程短促,常来不及治疗,对病程较慢的病例,用下药治疗。
治疗
1.青霉素80万~160万IU、链霉素50万~100万IU肌注,8~12小时1次。
2.病程在6小时以上的,用磺胺咪8~12克(天一次服,第二天分两次服)、矽炭银10~20g内服,每天2次。
3.如已怀孕2月以上,用黄体酮20~30mg皮注,每天1次,连用2~3次,防止流产。
4.用樟脑磺酸钠2~4mL、维生素C2~4mL,复合维生素B2~4mL,12小时1次。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