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世界各地都有。
猪副伤寒病原
沙门氏菌有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个血清型。引起本病的沙门氏菌有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杆菌呈卵圆形小杆菌,兼性厌氧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有鞭毛,能运动,是革兰氏阴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养18~24小时,形成的菌落可达2~4厘米,在三糖铁琼脂上常产生硫化氢,不产生吲哚。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沙门氏菌对热、消毒药和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大小同大肠杆菌相似。对热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被杀死,数分钟内可被5%石炭酸、2%烧碱等灭活。
猪副伤寒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6月龄以下的猪,主要是1~4月龄,体重10~15千克左右的猪多发,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猪及带菌猪(临床上健康猪的带菌现象相当普遍),通过粪尿把病原菌不断排泄到外界,污染环境,经消化道感染发病。传播的特征是一个猪栏到另一个猪栏。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发生最多。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猪副伤寒临床症状
本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败血型):当机体抵抗力弱而病原体毒力又很强时,病菌感染后可能迅速发展为败血症,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达40.5~41.5℃,精神沉郁,不食,不爱活动。一般不见腹泻,发病3~4天后才出现水样、黄色粪便。耳尖、胸前和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本病多数病程为2~4天,有的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发病率差别较大,但多在10%以下,死亡率很高。亚急性和慢性:亚急性和慢性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5℃,精神不振,寒战,堆叠一起,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着。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病猪食欲减退,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水样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由于下痢,失水,很快消瘦。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枯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死亡率低。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复发。有的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尔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部分患猪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