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养殖的影响因素。
家禽的胚胎发育自然条件下,家禽通常在合适的季节产一定数量的蛋后进行自然孵化,繁衍后代。绝大多数禽类是雌禽完成孵化工作,有些禽类如鸵鸟、鸽子是由公禽或公母共同交替完成孵化工作。在抱窝时雌禽一般停止产蛋家禽的孵化相当于哺乳动物的妊娠,成功的孵化是指产出的蛋必须能正常发育。胚外的基础物质必须能支持其通过整个孵化时期,此时孵化环境条件必须有利于胚胎生长。孵化能力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影响家禽孵化能力的几个因素。
1、环境温度
种禽所处的气候环境,特别是临近配种之前或配种时期周围的环境,可以影响受精卵的孵化能力。例如高温可影响母鸡对钙的代谢能力,表现在血钙水平的下降,导致的结果是壳的品质变差。蛋壳除起到单纯的机械保护作用外,还是胎盘中钙的主要来源。
不论孵化前还是孵化期间,环境温度可直接影响胎盘。在胎盘发育阶段和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胎盘发育不利。孵化前若长时间将蛋放置在低温情况下,会降低孵化率。低于零下2℃将使蛋冰冻,当蛋冻结之时,发育过程会终止。
如果在孵化前将蛋置于温度过高的环境中,即20-35℃,虽可继续发育,但蛋未来的孵化潜力将急剧下降。这是由于孵化初期的生长温度过高,由于能量消耗,造成胚胎畸形。甚至在适宜的环境中,孵化前的保存期如果超过7天,种蛋会快速丧失孵化能力。这是因为胚胎中细胞的活动在这个时期继续进行,持续的细胞代谢使内部发生分解代谢,导致胎盘衰老并死亡。如果不考虑孵化期间对温度需要的种间差异,则家禽孵化的合适温度是在37.5-40℃。
2、湿度
禽蛋中的水分约占总重的70%,水分除作为来自蛋黄、蛋白和蛋壳生理上的生命物质,以及胚胎本身新陈代谢所排出废物的溶剂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热调节功能。水的低导热性有助于胚胎抵抗体温变动时的外来伤害。
为了将孵化时水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种蛋保存的环境温度应是13℃,相对湿度为80%-85%,孵化期间相对湿度为60%-65%。鸡蛋在孵化期间正常损耗的水分为8-10g,总含水量的25%。另外,在孵化过程中,脂肪氧化时还可产生2g左右的水。湿度在孵化机的参数设定中是很重要的,因为湿度水平是决定蛋中水分损耗的主要因素。在一般孵化中,这个损失在21天的孵化前后平衡的相当好,湿度在空气和鸡蛋气室之间的大量差异,将造成胚胎周围小气候的湿气不平衡。在孵化期,若蒸发的过快,将导致尿囊绒毛膜复合体变干,这将阻碍胚胎代谢物副产物,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气的吸入。蒸发速度过慢同样是有害的,因为正在发育的机体内的气体交换会被吸饱水的尿囊绒毛膜和两层壳膜所压抑。
3孵化器中的气流速度
虽然在一般孵化器中,空气的流动速度对孵化率没有影响,但孵化器内外的空气交换在孵化过程中很重要。迅速发育的胚胎需要经常有氧气的供应,而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好不要超过0.5%。然而,在胚胎的发育中,为了便于从蛋壳的碳酸钙中分离钙,少量的二氧化碳是必要的。到了孵化后期,在胚胎中也需要二氧化碳维持适当的肌肉紧张度,这是雏禽从蛋壳中成功孵化出来的必要条件。
4能量的利用
当胚胎发育时,消耗了蛋中可利用的能量,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热的散失可促进水分从蛋的表面蒸发,对胚胎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孵化前期散失的热比产生的多,因此该时期蛋的内部温度略低于孵化机的温度,后半期则正好相反。当一次性在孵化器中放入很多蛋时,应注意及时处理过量的热能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孵化后期。
5营养
虽然孵化率是可遗传的特性,但是胚胎孵化的遗传潜力很容易由于母体日粮营养上的不适当而衰退。受精的禽卵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殖单位,其能量来源都是在母体时由母禽机体所提供的。产蛋期饲料的供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蛋氨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指标也应适量提高,确保营养供应充足,力求延长产蛋高峰期,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含钙原料应选用颗粒较大的贝壳粉和粗石粉,便于挑食。
6蛋的特性
产红棕壳蛋的鸡种,如壳色过浅常孵化不良,这可能与蛋壳的缺陷有关,例如表面粗糙或太多的孔,常伴随蛋壳上钙含量不足。在那些通常产花斑蛋壳的火鸡变种中,所产的蛋若缺少花斑常常有缺陷,孵化率也低。
蛋白和蛋黄的重量比例最好是2:1,过大或过小的比例都会引起孵化率的下降。这是由于在这些蛋中,比例过大或过小会引起胚胎中可利用的能量来源之间不平衡。在禽类,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别供给正常胚胎发育所需要能量的91%和4%。事实上脂肪全部来源于蛋黄中。而蛋白中所含的水分大约为卵黄中的3倍。早期胚胎首先利用碳水化合物,而后利用脂肪作为能量。胚胎利用这些物质的效能,以及这些物质的总利用率是决定胚胎以后活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因素主要如下。
(1)种鸡的饲养。种鸡饲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种蛋的品质。如饲料中缺乏钙、磷,易发生软壳蛋,缺乏维生素B,鸡胚不易破壳,死胚增加。饲料中食盐含量过多(饲料中食盐含量不能超过
1%),种蛋孵化到巾期、后期,死胚蛋增加,孵化率下降。
(2)种鸡的公母比例。公母比例必须合理,否则影响种蛋的受精率。
(3)种鸡的健康。种鸡的体质Lj健康好坏,直接影响种蛋的品质及孵化率。有砦鸡病.可通过种蛋垂直感染,代代相传,后患尤穷。因此选留种蛋必须来自健康的鸡群,患过传染病经过紧急治疗而康复的种鸡,一个月内的蛋不能留种,患白痢病种鸡不能留种。
(4)种蛋的保管、选择及孵化条件。有r品质优良的种蛋,还盟有正确的保管、严格的选择和科学的孵化条件,才能使种蛋发挥作用。忽视r哪个环节都会严重影响孵化率。另外孵化机具的质量也很重要,如孵化器,机内各部位温度要求均匀,温差不超过土0.3℃为宜。
一、家禽的孵化期不同的家禽孵化期不同,同种家禽的不同品种孵化期也有差异,体型越大、蛋越大的家禽孵化期越长。孵化期受品种、蛋的大小、种蛋保存期、孵化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禽种类孵化期家禽种类孵化期鸡21火鸡27-28鸭28珍珠鸡26鹅30-33鸽18番鸭33-35鹌鹑16-18
二、蛋形成过程中胚胎的发育蛋在输卵管中停留约24-26小时,体温高,受精蛋发育(细胞分裂),形成内外胚层的原肠胚;受精蛋产出体外后,遇冷,发育暂停。剖视受精蛋,可见圆盘状的胚盘(中央明,周围暗)。未受精的蛋呈一不透明的白色圆点,称为胚珠。
补充内容:蛋的构造与形成过程
1.蛋的构造禽蛋由外向内可分为:胶护膜:蛋壳外一薄层胶质膜,对蛋壳上的气孔有遮蔽作用,对蛋有保护作用。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蛋壳厚度、颜色、气孔蛋壳膜:内外壳膜、气室蛋白:浓蛋白、系带蛋黄及胚盘或胚珠。
2.蛋的形成雌性家禽的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只有左侧的才正常发育且具有繁殖功能,右侧的在孵化期已退化。卵黄在卵巢中形成,蛋的其余部分在输卵管中形成。输卵管可分为5个部分:漏斗部、膨大部(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部、阴道部。输卵管各部在蛋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卵在此停留的时间如下:部位功能停留时间漏斗部接纳卵子、精卵受精31min膨大部分泌蛋白3h峡部形成壳膜74min子宫部形成蛋壳及胶护膜18-20h阴道部蛋产出通道0.5h三、孵化过程中的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分期
(1)、发育早期(鸡1~4,鸭1~5,鹅1~6):内部器官发育阶段。首先形成中胚层,再由三个胚层形成雏禽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外胚层:形成皮肤、羽毛、喙、趾、眼、耳、神经系统以及口腔和泄殖腔的上皮等。中胚层:形成肌肉、生殖系统、排泄器官、循环系统和结缔组织等。内胚层:形成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上皮及内分泌腺体等。
(2)、发育中期(5~14,6~16、7~18):外部器官发育阶段。脖颈伸长,翼、喙明显,四肢形成,腹部愈合,全身被覆绒羽、胫出现鳞片。
(3)、后期(15~19,17~27,19~29):禽胚生长阶段,胚胎逐渐长大,肺血管形成,卵黄中收入腹腔内,开始利用肺呼吸,在壳内鸣叫、啄壳。
(4)、出壳(20-21,27-28,30~31):雏禽长成,破壳而出。家禽胚胎发育的主要外形特征家禽的胚胎发育
2、胚膜的形成及功能胚胎发育早期形成的四种胚外膜(即卵黄囊、羊膜、浆膜或绒毛膜、尿囊),虽然都不形成鸡体的组织和器官,但是胚胎的营养、排泄、和呼吸主要靠胎膜实现。
(1)、卵黄囊A、发育:孵化第2天开始形成;第4天卵黄囊血管包围1/3蛋黄;第6天,包围1/2;第9天,几乎覆盖整个蛋黄表面。卵黄囊以卵黄囊柄与胎儿相连,卵黄囊上分布着稠密的血管,卵黄囊分泌一种酶可以将蛋黄变成可溶状态,从而使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被胚胎吸收利用。孵化第19天,卵黄囊及剩余蛋黄绝大部分进入腹腔;20天,完全进入腹腔;出壳时,约剩余5g蛋黄(作为出生雏禽的营养来源);6~7日龄时被小肠吸收完毕,仅留一卵黄蒂(小突起)。B、作用营养:卵黄囊内胚层细胞内有消化酶,能液化卵黄。造血:卵黄囊内壁在孵化初期形成血管内皮层和原始血球。呼吸:在孵化第6天前给胚胎提供氧气(CHO分解)。
(2)、羊膜A、发育:羊膜在孵化的第2天即覆盖胚胎的头部并逐渐包围胚胎全身;第4天在胚胎背上方合并(称羊膜脊)并包围整个胚胎,而后增大并充满液体(羊水),第5~6天羊水增多,17天开始减少,18~20天大降低至枯萎。羊膜表面无血管,但有平滑肌,第6天开始有规律收缩,波动羊水。B、作用:缓冲震动,平衡压力,保护胚胎免受伤害而致畸;保持早期胚胎的湿度;促进胚胎运动以免粘连。
(3)、绒毛膜(浆膜)绒毛膜与羊膜同时形成,孵化前6天紧贴羊膜和蛋黄囊外面,其后由于尿囊发育而与尿囊外层结合形成尿囊绒毛膜。浆膜透明无血管,不易看到单独的浆膜。
(4)、尿囊A、发育:孵化第2天末~3天初开始生出,由后肠形成一个突起,4~10天迅速生长,6天达壳膜内表面,10~11天包围整个胚胎内容物,并在蛋的小头合拢,以尿囊柄与肠连接。17天尿囊液开
相关阅读
家禽人工授精率的影响因素
人工授精技术包括:公鸡精液的产生、精液的产生、精液的采集和处理、输精三个环节,其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只有尽心尽责地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更好地做好人工授精工作。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家禽人工授精率的影响因素。
1、采精
采精者将公鸡放在某种支撑面上,控制其腿部,向下扣牢翅膀,以防扑打。然后采精者用右手有节奏地按摩其耻骨正下方尾部的最末端,目的在于引起一个射精反射。右手掌持另一合适的精液小容器,通常用一个小的有刻度的量筒,让手指不受束缚地进行刺激。与此同时,左手将尾羽弯向头部,轻轻压迫尾脂区域。当射精反射出现时,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动作,直到反射消失。这个动作中,左手的指头也要用来猎取位于输卵管下端的精液。这种方法在大规模的商业性操作中,常用一个特别设计的吸引仪器直接从公鸡的交媾器官把精液导入一个保持10-15℃的保温瓶中,这样的温度可使精子的代谢活动变慢而无损其细胞,这种仪器也有利于完全的采精。
2、精液的保存和稀释
虽然家禽的精子在保存数天后仍有相当的活力,但以射精和输精之间的间隔少于30min时能获得最好的结果,最好不要超过1h。精子在公鸡的输卵管中还不活泼,但一接触空气,活力就会立刻变得很强。这种活动牵涉到氧化和糖酵解的过程,引起精子赖以存活的基质很快被耗尽。射出精液代谢活动的结果,逐渐在样品的正上方形成二氧化碳,而使禽类的精子活力下降。为了保存精子的最大功能,最好使样品上方的空间与样品本身之比减少到2:1,这可用一个适当大小的容器来完成。如果采用稀释液,应当在正要授精之前添加。最简单的和最实用的稀释液是1.025%的生理盐水,pH值调节至7-8之间,其中再加入一种抗菌素,例如每毫升加入200-400μg的二氢链霉素。在临近授精之前加入果糖,对精子的存活是有益的,稀释液与精液比例为1:1时,稀释效果最好。
3、授精技术
人工授精的适宜剂量因家禽种类而异,这个差异主要是由于精子在精液中的浓度和需要剂量之间的逆相关。用完全或不稀释的精液时,推荐剂量是:鸡为0.1mL,火鸡为0.025mL,鸭为0.3mL,鹅为0.05mL。
给母鸡或者火鸡授精的方法比较简单,把母鸡安放在术者左手上,用左右手掌轻压泄殖腔和腹部以促进输卵管翻出,但只有正在产卵的母禽才容易操作。在阴道的末端露出后,把一只含有精液的注射器很快地插入阴道内约为3cm,并将精液射入。注射器抽出前在腹部的压力要放松,以便输卵管缩回,这样可避免收缩的阴道挤出精液。授精过程对母禽是无损害。事实上,很多产卵母鸡于抓起或轻轻触摸其腰部时就立刻翻出阴道。把含有精液的注射器插入到阴道的上半段是无益的。
采精和授精都需要术者有熟练的技术,母鸡和公鸡在与采精者和授精者能够合作前需要引起一些条件反射。一旦开始人工授精后,人工授精的鸡应当每隔1周重复1次,在火鸡则每2-3周重复1次。在给正在产卵盛期的母鸡授予活力强的精子时,于授精后48h就能产出第一个授精卵。
4、影响因素
采得精液的清洁度:鸟类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的特殊解剖结构使精液容易被粪尿所污染,当人工授精保定家禽时,常常引起相当数量粪便的排泄,这在公禽尤其如此,但自然交配则完全没有这种情况。精液中存在粪便对于精子的生存是有害的,因结肠部位微生物,如结肠型细菌和葡萄球菌属进入精液中,使精液内的菌系问题更为严重。这些类型的细菌也在泄殖腔的各部分大量出现,平均一个精液样品的载菌量在用手刺激获得精液时必然特别严重,从输精管直接采得的精液可免受细菌污染。
抗生素:链霉素和四环素曾被推荐为控制精液内存在的细菌区系的一种方法,虽然这些添加剂是有效的,但更好的方法还是尽量避免污染。
采精时的环境温度:温度在20℃以上对维持精子的授精能力是有害的,这是由于精子在体外的代谢率高,以及精液中的细菌生长所致。在采精和授精时,较低的环境温度对人工授精的效果没有不利影响。
泄殖腔的渗出物:这些渗出物来自于肛门窝的淋巴褶和近输精管末端的许多血管区,在人工刺激公禽的过程中,不能完全避免它们的存在,但是在过重和过久的按摩并挤压时,精液内的渗出物太多,对精子的生存会带来害处。
混合精液:精液带有一种代表血液型的凝集素,当精液被泄殖腔的大量透明液污染时,这种凝集素的浓度更高。当把几只公禽的精液放在一起以供授精用时常常会发生精子凝集现象,这种凝聚是精液抗原和相应的天然抗体间的一种凝集反应,受精力势必下降。如果这种情况是由于精液中透明液的含量过高,则应设法避免采集这种样品。
一、公鸡对受精率的影响。
1.精子的遗传的特性:不同品种或品系之间,公鸡的性成熟期和精子的产生存在遗传差异。一般来说中型蛋鸡繁殖力最好,轻型蛋鸡和肉用型鸡稍次。据研究,公鸡的冠型与授精能力有高度相关,显性基因纯合的玫瑰冠(RR)公鸡的繁殖力比单冠公鸡要差,隐性基因杂合的公鸡(Rr)的繁殖力居中间。
2.营养因素:饲料中的蛋白质影响公鸡的发育和精子的产生,低蛋白质日粮会影响公鸡的性成熟期,体重达不到要求;高蛋白质则易造成酸中毒。一般认为育雏期16-18%的粗蛋白,育成期12-14%的粗蛋白即可满足需求。育雏育成期公母鸡可混养。据Wilson(1987)等报道,肉用型育成鸡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2%、14%与18%相比精液品质无显著差异。在种用期由于蛋用公鸡和肉用公鸡体重差异较大,蛋白质水平也不一样。前苏联家禽营养标准规定,蛋用公鸡粗蛋白含量为18%,而肉用公鸡为14%。霍启光等(1991)用笼养29-36周龄中型蛋鸡试验表明,12.5%的蛋白质对繁殖性能和体重都不产生有害影响。Buckner(1986)报道,肉用公鸡每天粗蛋白摄入量为10.9克和18.7克,公鸡精液品质无显著差异。丁余荣(1993)报道,日粮中含粗蛋白11%时,无论精液量、精液品质和受精率都可行;而粗蛋白为15%、17%、19%则较差,且指出用含粗蛋白为12%的日粮饲喂公鸡的可采精率达98%;而含18%粗蛋白日粮的可采精率只有39%,故肉鸡饲养中公母一定要分开饲喂。另报道,公鸡日粮中粗蛋白含量与公鸡使用频率有关,公鸡使用强度大时粗蛋白水平相对要高;反之,则低。丁余荣(1991)报道,对肉用公鸡隔日采精,蛋白水平以10-12%为宜;如果使用频率较高,则粗蛋白要求达12-14%。
能量也是影响公鸡生殖的重要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体重而影响繁殖力。一般认为肉用种公鸡ME最低消耗量,平养为320-399千卡/只·日,单只笼养288-390千卡/只·日。Buckner等(1986)报道,30-60周龄肉用种公鸡单笼饲养ME需要量为358千卡/只·日。Bootwalla等(1988)报道30-43周龄肉用种公鸡笼养条件下ME为303千卡/只·日,对繁殖力无不良影响,Sexton等报道30-58周龄肉用种公鸡ME水平为288千卡/只·日与384千卡/只·日相比,繁殖力无差异。通常蛋用公鸡与母鸡采食同一饲料。陈淑勤等(1983)报道,用代谢能为2760千卡,粗蛋白为16.33%,含钙3.5%与代谢能为2840千卡,粗蛋白为12.37%,含钙1.3%的饲料饲喂白来航公鸡,结果精液品质及受精率无明显差异。
此外,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影响公鸡精液的产生。有报道,饲料中缺VA引起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并有畸形精子产生。缺VE,轻者受精率低,重者睾丸变性。据报道,锰的含量也影响受精率。
3.环境因素:首先表现为光照,通过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精细管的生长发育和精子生成。一般来说,1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光照能引起睾丸的最大生长和改善精子产生的机能,比如光照时间短于9小时则刺激作用减弱。Baайлай(1963)报道,洛岛红公鸡在16小时光照下比8小时和11-12小时光照更好。同时提出光照强度以10勒克司为好。低温延迟公鸡及生殖器官发育,高温则影响精液量和精液品质。BYH和Yactoh(1964)报道,室温为30℃对成年公鸡无影响,而室温39-49℃时2-5小时就能使13-18月龄的芦花洛克公鸡的射精量迅速降低50%。此外,不同季节公鸡生死活性有差异。
公鸡的饲养方式也影响生殖力,单独培育或与母鸡共同培育及种用期笼养或平养都对公鸡生殖系统的发育和机能有影响。陈淑勤等(1983)则认为不同密度下单养和双养都不造成受精率差异,但是单养公鸡精液量和精子密度均比双养高,差异显著。不同饲养密度单养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4.繁殖因素: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留作种用的公鸡都能产生优良品质的精液。研究表明,公鸡的发育与受精率成正相关。据报道,120-150日龄的来航公鸡睾丸重与冠高、冠长的相关系数为0.541和0.737。如35日龄以前未形成典型冠子的公鸡41%是不育的。建议在60-70日龄或更早,通过冠子的大小进行第一次选择。5-6月龄,根据体重和人工采精训练选择腹部柔软,发育良好,对按摩能产生反公鸡全部淘汰。
二、生产期饲养管理
育出了品质优良的公,人是为以后良好的受精率奠定了关键的一步,只有在整个生产期对公鸡都进行精心饲养和管理,才能保证公鸡一直保持较好的配种能力。
1.进行公母分槽饲喂和控制体重。分槽饲喂,就是在20周龄以后,在母鸡料槽上加上防公鸡栅,防公鸡栅的间隙以42-44mm为宜,公鸡使用料线或料桶。给公鸡饲喂不同于母鸡的饲料,其中能量为2750千卡/kg,蛋白质为12.5%,并限制料量,确保公鸡合理增重,这能够有效地减少公鸡腿病的发生。使用分槽饲养时,必须加以精心管理与维护,防公鸡栅损坏要及时更换,确保公鸡偷食不到母鸡料,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反而扰乱公母鸡喂料计划,导致公鸡采食过量,体重迅速增加而变得体态臃肿,配种能力下降,母鸡因采食量不足而影响产蛋,造成受精率与产蛋率都不正常下降。
生产期种公鸡体重控制仍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应该隔周抽测3-5%公鸡体重,如果体重下降或不正常上升,必须分析查找原因并加以补救。公鸡必须有充足的粒位,8-10只鸡/料桶,如果料位不足,会增加公鸡斗性,并造成强弱分化,死淘率增加。公鸡全期体重是不断增加的,因此维持能量也不断增加,生产期公鸡每4周应增加1克料量,在气温急剧变化的季节,如舍温也随着外界温度而急
剧变化的季节,如舍温也随着外界温度而急剧变化,当舍温在18-27℃以外时,公鸡的维持能量也随着舍温的改变而增高或减少。如果料量不变,当舍温在18℃以下时,公鸡首先表现活动量和配种次数减少,体重反而增加,舍温进一步降低,因维持能量不够配种次数进一步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在高于27℃时,因能量过多体重迅速增加,体态变得臃肿,加上热应激,公鸡惰于活动,配种能力迅速下降,这种变化造成的后果以后很难恢复。因此,当温度变化时,应及时增减料量,在临界温度外每增降1℃,维持能量减少或增加1.4%,约2克料量。
2.改善环境条件和预防腿病:公鸡体重较大,腿部支撑躯体的负荷较大,因此容易诱发腿病和脚垫病。患此病鸡活动量和配种次数都减少,体重增加较快,鸡群受精率会因此而下降。预防腿病,除控制体重外,还要保持床面清洁干爽和平整。床面经常潮湿的鸡群公鸡腿病发生率大大增加,鸡群受精率也较低。另外,新床面易磨损公鸡脚垫,也易造成腿病。因此,保持合理增重,经常铲粪、更换垫料、加强通风、保持床面清洁干燥是预防腿病关键。
3.做好保温和防暑降温工作
从上面曲线可以看出,冬季和夏季受精率下降幅度最大,前面说过温度变化对公鸡的影响,除加强公鸡管理外,还应尽量减少舍温变化幅度。长期的冷应激或热应激无论对公鸡或母鸡都非常不利。冬季应做好切实的保温工作,尽量保持温度在15℃以上。夏季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如彩喷雾湿帘和添加负压通风等降温措施,把舍温降至30℃以下,以及料或水添加Vc,饮水中添加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这是防止冬夏季受精率下降的根本措施。
4.笼养公鸡的管理:笼养公鸡固定于笼中,较平养易于管理,除以上提到措施外,公鸡采精应周期性有规律地进行,以使公鸡形成良好的性反射。笼养公鸡活动量较少。因此料量配给低于平养,但饲料中矿物质,微量元素多维素的含量应高于平养公鸡的水平。
5.补充后备青年公鸡:公鸡达到较高周龄后,精液品质和配种能力都下降,种蛋质量和受精率也随之降低。为弥补这一缺陷,可考虑在45周龄时补充后备青年公鸡,但补充的公鸡数量应不少于公鸡总数的10%,数量过多,补充的公鸡因开始较恐惧,在形成新的群序过程中往往被原来的公鸡杀死或逐渐变弱。投放易在晚间进行,以减轻恐惧和应激。
影响种鸭受精率的几个因素
1.公鸭方面
一般来说,公鸭每天需要12~14小时的光照才能刺激睾丸较大限度的生长发育,短于9小时则会使睾丸的生长发育和精子的产生受到影响。环境温度对公鸭精液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夏季高温,由于采食量降低不利于精液产生。公番鸭在炎热的7、8月份性欲有明显的降低。
整个配种期间,应以公鸭的体重不下降为标准。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D或多种维生素。采精公鸭日粮中蛋白质应保持在18%~20%,代谢能为11.29兆焦/公斤,各种氨基酸必须达到平衡。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要适当增加,尤其要添加维生素E,这样可以提高受精率,减少种蛋的胚胎死亡率。
公鸭性成熟时间的早或迟与品种、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有关。一般蛋用型公鸭性成熟较早,平均为100~130天;北京鸭平均为160~180天;番鸭平均为160~190天。过早利用公鸭,不仅会影响受精率,还会影响公鸭自身的生长发育,缩短利用时间。为提高受精率,公鸭应于200日龄开始采精,利用1年后淘汰更新。
定期检查公鸭精液质量,平时可用肉眼判断,正常采精量为0.82毫升(0.2~0.5毫升),精子密度为20亿/毫升。当精液量降低到0.4毫升以下、活力差的公鸭应当停止采精,待其恢复后再用。
由于生产人员的变换、气候的突变、异常的声音等各种应激因素造成公鸭的暂时阳痿或性欲降低,进而影响精液的品质。
2.母鸭方面
一般种蛋的受精率是随产蛋达到高峰而达到最高,产蛋后期随产蛋量的下降而下降。产蛋初期种蛋的受精率不高,除了公鸭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母鸭有关。主要是母鸭多未开产,输精不易输入阴道内,在2次输精时间间隔内开产的母鸭产的蛋几乎是无精蛋。因此,蛋用型母鸭宜在产蛋率达到70%以上时才能开始输精,而且要连续输精2次后再开始收集种蛋。
部分母鸭产蛋时间较晚,在输精时蛋未产出,从而机械性阻止精子的运行,影响受精效果。
生产过程中发现,夏季和产蛋后期,往往由于蛋壳质量的下降而导致受精率降低,因此要保证蛋壳质量。夏季和产蛋后期,要在饲料中适当地增加骨粉、贝壳粉、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等,以提高蛋壳质量。
3.人工授精方面
输精的关键在于输的一瞬间减少对母鸭腹部的压力,防止精液外溢,翻肛时避免母鸭排便的污染。
输精时母鸭子宫中有硬壳蛋,越接近临产越影响受精率。这可能是快产蛋时输精,一些精子还未进入贮精腺,就被鸭蛋带出,或由于输卵管内环境暂时出现变化。麻鸭在夜里产蛋(/),上午子宫内无硬壳蛋存在,此时输精便于输精操作和精子在输卵管的上行运动。番鸭产蛋是在4~10时,所以在下午输精为好。
母鸭1次受精后大约在40小时后出现第1枚受精蛋,最长受精率持续天数可达11~15天。北京鸭应间隔3~4天进行1次人工授精,可维持良好受精率。番鸭与北京鸭之间进行人工授精,由于不同属,精子在母鸭输卵管内受精能力的维持时间较短,约3~4天内维持高受精率。因此,间隔2~3天需输精1次,才能保持良好的受精率。而相同品种番鸭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持续7天之久,输精间隔时间以6天为佳。
在一定范围内,输精量越大受精率越高。输精量应随公母鸭日龄、季节、精子密度等不同而增减,应以输入存活的精子数来衡量。为保证受精率,每次输入存活的精子数以1亿为宜,番鸭多以1∶1稀释后,输精0.1~0.2毫升较可靠。
4.其他因素
鸭群患病后会影响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平时要加强公、母鸭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个别母鸭发生泄殖腔炎、阴道炎时,输精后应更换输精管,并及时给予治疗。鸭群有病时,应尽快进行确诊,并选择毒性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尽量避免使用磺胺类、呋喃类药物,否则,会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疫苗应在母鸭开产前、公鸭训练前接种完毕。
因残留的药物对精子活力损害很大,用具应避免使用药物消毒,以高温煮沸消毒为宜。在精子产生、采精、保存、输精和受精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操作不慎,都可能对受精率造成影响。因此,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操作,才能提高人工授精受精率。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兴隆乡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王立春邮编:164100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畜牧局沈维力邮编:164100)
母猪受胎率低的几个影响因素
母猪是猪群中的重要群体,是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饲养场母猪群比较常见的负面表现就是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但是导致母猪受胎率降低的原因不只一种,会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猪受胎率低的几个影响因素。
1、营养因素
首先,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不能满足母猪的需要,会造成母猪的发情排卵不规律然后对于配种和受孕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可能产出死胎和弱胎。其次,在炎热的夏季如果母猪摄入的维生素不足或者是采食的饲料中维生素的稳定性被破坏,就会导致母猪采食之后出现受胎率降低并且会造成胚胎发育不正常的情况表现出来。第三,如果母猪采食的饲料只含有有限的营养成分,如果猪采食了青饲料缺乏或供给不足的饲料,就会在种猪的繁殖活动方面表现出相应的异常。
2、疾病因素
细小病毒病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母猪的受胎率造成影响,根据母猪感染细小病毒的不同阶段而表现出繁殖性能异常。如果在空怀阶段的母猪感染了细小病毒仍然会有正常的发情表现,但是其中会有部分母猪表现持续性的不发情状态;配种初期的母猪如果感染细小病毒就不会有返情表现,同时也不会怀孕产仔;刚怀孕母猪如果感染细小病毒,一部分胚胎在早期就已经死亡而且被母体吸收;母猪怀孕的中期和后期如果感染了细小病毒,结果会发现有的胎儿中途就发生死亡,同样是因为胎水被母猪吸收,可见母猪的腹围变小或者是产死胎、弱胎、木乃伊或者仅仅只是产出几头仔猪。实际生产中可以给后备母猪或者在配种之前对其进行细小病毒疫苗的免疫接种措施,后备母猪在第一次免疫之后应该在3周之后重复进行1次疫苗免疫。
如果猪感染了非典型猪瘟也会导致免疫力降低,母猪感染就会造成繁殖障碍的情况出现。如果母猪在怀孕的10天前发生非典型猪瘟感染,会造成早期胚胎死亡或被母猪吸收的后果,临床生产中可见母猪返情或产仔数量降低;如果在妊娠的10-15天母猪感染了非典型猪瘟就会导致死胎数量增加;妊娠中、后期的母猪如果感染非典型猪瘟就会产出死胎、弱胎,并且产出的胎儿生长发育不正常;妊娠母猪在生产前1周发生非典型猪瘟感染,对于仔猪正常的生活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仔猪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如果后备母猪或者是母猪在配种之前的15-30天采取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临床上一般给每只母猪接种2-4头份。
乙型脑炎也是对猪健康影响比较严重的疾病,传播媒介就是蚊蝇并且在夏季发生的情况比较多。青年母猪如果感染了乙型脑炎出现急性流产的情况,而经产母猪感染乙型脑炎之后的血液中抗体含量明显增高,临床中主要可见母猪很难进行配种,表现流产、产死胎等不良情况。预防乙型脑炎感染可以给后备母猪或者在母猪配种之前的15-30天进行1次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措施,通常每头猪可以接种1-2头份,而后备母猪预防感染应该间隔3个周进行1次乙型脑炎疫苗的免疫接种。
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中属于能够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疾病,怀孕母猪如果发生感染能够导致胎儿中途就发生死亡、流产并且会相应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仔猪存活的情况。生产中一般可见钩端螺旋体病具有1-2周的潜伏期,如果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毒是在其怀孕的第一个月就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果是在怀孕的第二个月发生感染,则生产中就可见胎儿发生死亡并且会被母体吸收,感染母猪会发生流产并且产下木乃伊胎儿;如果母猪在怀孕的第三个月发生感染,会直接导致母猪流产、产弱胎并且会影响仔猪的存活情况。在钩端螺旋体病容易发生的区域应该适时的采用钩端螺旋体菌苗适量在母猪配种之前对其进行疫苗免疫,如果还没有确定母猪感染病原体可以给母猪接种多价苗加以预防。
3、公猪因素
夏季气温升高很容易造成公猪性欲下降,出现死精、弱精的情况逐渐增多,很难正确的把握母猪的配种时机,最后导致母猪出现空怀不孕的情况。所以,公猪性欲下降是造成母猪受胎率降低的最直接因素。此外,如果在夏季公猪受到强烈的热应激刺激,同时还不能够合理的利用公猪,持续时间久了就会严重的损害公猪健康,不良的后果就是降低了公猪的性机能,同样会对母猪的受胎率产生负面影响。
4、运动因素
日常饲养过程中应该保证种猪每天都有足够的运动量,但是现在猪只普遍缺少运动,而且猪场大多采取定位栏的养殖模式,导致猪的运动量减少。如果生产中公猪缺少运动量就会导致其精液的活力降低,从而对于母猪的受胎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是母猪缺乏运动,母猪发情排卵也会受到影响,同时会导致母猪四肢乏力,对于配种受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营养性因素
1、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
夏季炎热高温季节,由于猪的皮下脂肪厚,散热能力差,猪的采食量、活动量相应下降,母猪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以致母猪发情排卵规律出现紊乱,从而影响配种和受孕,并出现死胎和弱胎。
2、维生素缺乏或不足。
夏季高温季节,饲料中维生素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E在环境温度超过30℃时,则失效性更快,而维生素A、维生素E是维持母猪正常繁殖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维生素,其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饲料中的维生素缺乏或不足,因而导致母猪的受胎率低,并致胚发育异常。
3、青饲料缺乏或不足。
夏季种猪采食量下降,摄入的营养不全面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如硒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E),加上青饲料缺乏或供给不足,影响种猪的正常繁殖活动。
(二)环境温度因素
公猪的精液活力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环境温度越高,精液活力越低。夏季有些养殖场猪舍的气温高达38~40℃,有些甚至更高。极易造成公猪的性欲下降,精液稀雹量少,精子活力明显下降,死精、弱精增多,如对母猪的配种时机把握不及时,极易造成母猪空怀不孕。该因素是导致夏季母猪受胎率低的最直接因素。
(三)运动不足因素
夏季天气炎热,种猪的运动量相对减少,加上目前一些养猪场对种猪使用定位栏养殖,运动量更显得不足。公猪运动量过少,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直接影响母猪的受胎率;母猪运动量不足,会影响正常发情排卵,同时也会造成母猪四肢乏力而影响配种受孕。
(四)疾病因素
细小病毒并非典型猪瘟、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并鹦鹉热衣原体并布氏杆菌并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附红细胞体并弓形虫并母猪生殖道感染等。
(五)公猪的使用因素
夏季高温季节,公猪的热应激明显。有的养殖场户在高温天气下仍然白天使用公猪采精和配种,而且不注重对公猪的合理使用。久而久之,则对公猪的损伤较大,极易引起公猪的性机能下降,精液稀雹量少,精子活力下降,死精、弱精增多,从而严重影响母猪的受胎率。高温高湿导致种公猪食欲不振、性欲缺乏,多表现为见到发情母猪不爬跨,性欲迟钝、厌配、拒配,阳痿不举或交配时间短、射精不足。
(六)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研究证实,猪染色体的畸变与胚胎死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生产中需对窝产仔猪少的公猪和母猪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染色体畸形者应立即淘汰。
排卵数及子宫内环境猪的排卵数和胚胎成活率受遗传因素控制。主要表现在子宫长度与胚胎成活率之间有着高度的正相关。
近亲繁殖近亲繁殖也是引起死胎增加的原因。过度近交会使一些致死隐性基因获得纯合表现的机会,使胚胎死亡率增高。
影响肉牛育肥效益的几个重要因素
在实际的肉牛养殖生产过程中影响育肥效益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例如,所选择的品种、年龄、性别、杂交类型以及营养水平等。现从品种和类型、年龄和性别、杂交类型、营养和管理水平这五个方面介绍影响肉牛育肥效益的几个重要因素。
1、品种和体型
品种因素是获得较高育肥效益的基础,一般肉用品种的牛的生长期与乳用牛、乳肉兼用牛以及役用牛相比,要短一些,因此选择这类品种的肉牛育肥不但节约饲料,提前出栏,屠宰率和出肉率也较高。另外,良好的肉牛品种在科学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肉的品质有所提高。
肉牛的体型对牛肉的生产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通常肉用体型越明显,其产肉性能越高。一般肉牛的品种可根据体型的大小分为大型品种、中型品种和小型品种,其中小型品种成熟最早,中型次之,大型品种最晚,因此,小型品种达到上市体重所需要的时间最短。肉牛养殖生产中,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牛肉产品的要求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肉牛品种,只有这样才可获得较高的育肥效益。
2、年龄和性别
年龄对肉牛育肥的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年龄小的肉牛的生长、增重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其中以1岁以内的犊牛的生长增重速度最快,以后则会逐渐的减慢,一般第二年的增重速度为第一年的70%,第三年的增重速度为第二年的50%。另外,肉牛的年龄还对资金的周转有着重要的影响,犊牛要比2-3岁的架子牛价格高,并且犊牛的饲养周期较长,选择育肥犊牛,会导致资金积压的时间比育肥架子牛长,从而减慢资金周转的速度。因此在选择饲养肉牛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本场的实际情况、资金的周转情况等,灵活的选择不同年龄的肉牛来育肥,一般若想在饲养4-5个月后即出售时,可选择2-3岁的架子牛,如果要生产高档牛肉,则可选择断奶犊牛或1岁以内的犊牛。
性别影响着牛肉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着肉牛育肥的效益。公牛的生长发育速度、饲料转化率、瘦肉率较高,适宜生产瘦肉率较高的牛肉;而母牛的脂肪比例较高,肉的品质好,适宜生产脂肪含量较高的牛肉;去势牛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在育肥前可根据市场需求,养殖的目的来选择不同性别的肉牛。一般养殖场为了提高屠宰率、瘦肉率,获得较大的眼肌面积,选择育肥1岁左右未去势公牛;而为了获得具有一定脂肪含量的牛肉则可以选择育肥母牛;另外公牛在去势后性情较为温驯,增重速度快,肉的品质有所改善,一般常选择2-3岁的架子牛育肥。
3、杂交类型
目前实际养殖生产中用来育肥的肉牛多为杂交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是提高肉牛生产性能,获得较高育肥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将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后所得的杂交后,具有父母代的优良特性,一般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出肉率高、抵抗力强等特点。不同的杂交类型育肥的效果也不同。生产实践表明,轮回杂交的效果要比二品种杂交的效果好。轮回杂交是指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优良肉牛品种与生产性能较低的品种进行杂交,所得的杂交后中公牛全部用来育肥,母牛则经培育留为种用。目前我国用来育肥的杂交品种多为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与当地品种的杂交后代。在杂交育肥时要注意交替的使有不同品种的公牛交配,这样可保持杂种优势,使后代具用较高的生产性能。
4、营养水平
营养水平是否适宜可直接影响肉牛的产量和牛肉的品质,如果营养充足则可获得较高的日增重,只有体况良好的肉牛,其产肉量和肉的品质才可保持最佳。如果肉牛的营养不足,必然会影响到肉牛的增重速度,肉质量也会明显的下降。因此要给肉牛提供适宜的营养。良好的饲养水平下,牛的体重要比一般饲养水平高得多。所以在肉牛的饲养过程中要根据牛不同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合理的投喂饲料。肉牛在犊牛期主要增长肌肉和骨骼,因此,日粮中要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营养,成年后和育肥后期主要以脂肪增长为主,此时则需要提高日粮中能量的水平。肉牛以采食粗饲料为主,所饲喂粗饲料的种类不可过到单一,为了使其获得充足且全面的营养,粗饲料的种类要保持在三种以上,并且要合理的搭配饲喂,同时可结合饲喂一些精饲料,以提高育肥的效果。
5、管理水平
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是提高肉牛育肥效益的关键。首先要给肉牛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保持牛舍的环境卫生,要求清洁、干燥、温度和湿度都要适宜,光照合理,通风良好,这样的饲养环境对于肉牛的生长发育和增重都十分有利。加强肉牛的饲养管理水平,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年龄和性别,有针对性的进行饲养管理。通常,在饲养管理水平条件下,肉牛的育肥效果好。做好肉牛的疾病预防工作,当牛患病后,不但健康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其生长、增重的速度,因此要加强消毒的工作,定期驱虫,并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
牧场建设中影响奶牛舒适度的几个因素
牧场建设中奶牛舒适度的考虑奶牛场建设的核心就是为奶牛提供一个适合奶牛生产生活的舒适环境,从而让奶牛更健康、更长寿,最终获取更高的产量,获取最大效益。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牧场建设中影响奶牛舒适度的几个因素。
1、牛床
目前,我国牧场设置牛床的类型一般有散放牛床和散栏牛床(卧床)两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散放牛床,奶牛相比较卧床应该是更喜欢散放牛床的方式,相比较散放牛床设置时需要的空间相对更大一些,要求环境气候比较干燥,生产中这种牛床更加适用于牛群规模较小的牧场,国外的不少牧场也大多采取此种牛床供奶牛休息用。散放牛床设置的时候要保证每头牛有14~15m2的面积。饲养者要保证牛床干燥松软,可以采取许多种方式,临床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牛床加以晾晒,此外采用大直径(2m)的电风扇对牛床加以吹干等。生产中可以将碎石块作为牛床的基础然后将无机料铺垫在碎石块的上面,最后将覆土盖在最上面,这样设置通过每次适时的松土操作不仅有能够保证奶牛舒适,而且对于奶牛排泄的尿液具有很好的渗透,这样存留大量的干燥粪便同时还能增加牛床的松软度,更进一步的保证了奶牛的舒适性。
第二种就是散栏牛床即生产中常说的卧床,生产中常用的有沙床、橡胶垫床和水床,与橡胶垫床相比较奶牛对于沙床具有更大的兴趣。现在我国大多的新建规模化牧场也都是采用散栏牛床供奶牛休息,保证其舒适。生产中建造沙床需要有大量的细沙土做垫料,这种牛床不便于清理而且需要较大的维护费,所以生产中不提倡采用。而橡胶垫床在生产中不仅便于清理而且所需要的维护费用也比较少,但是却因为缓冲作用偏小,反而降低了奶牛的舒适度,所以生产中采用的也不是很普遍。双腔室水床在奶牛卧倒时前室水垫对于奶牛的膝部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在奶牛的整个身体倒下时后室给臀部提供较好的缓冲作用。通常前室承重1/3而后室需要承重2/3,采取此种牛床不会导致两个腔室因受力不同使水聚集到前部。通过水的波动能够使牛粪及漏奶散落在两床之间的凹槽处,这样做不仅能够保护奶牛乳头的干净,而且比较卫生,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值得推荐。
2、采食
根据这么多年的实际生产经验可以了解,奶牛每天一般都需要4h的采食时间。为了保证奶牛的采食量良好,饲料质量必然重要,但是采食空间、采食舒适度都同样重要,生产中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进行采食要比一次全部摄取更有益于奶牛的健康。合理的对采食通道加以设计,能够刺激奶牛采食量的增加。生产中为了避免不同胎次的奶牛颈颊过紧或者是过松的状态,可适时的采取可调颈颊。奶牛在进行采食站立的区域用较软的橡胶垫铺设,比奶牛站在水泥地面上进行采食的兴趣更浓,同时对于奶牛的肢蹄具有相应的保护作用。
3、行走通道
奶牛更喜欢在相对比较松软的地面上进行站立和行走,如果奶牛站立和行走的区域保持干燥和松软能够将奶牛发生跛足的情况降低。但是实际生产中必须考虑奶牛饲养密度和环境以及管理的需求,所以很难达到铺设松软地面的目标,不得不铺设水泥路面,但是生产中还是要尽量地减少水泥路面对奶牛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在奶牛通道(采食通道、挤奶通道等)铺设橡胶垫,这样对于奶牛发生跛足的情况有很明显的缓解效果。生产中避免奶牛在水泥路面上发生滑倒的情况,应该设置相应的防滑槽,比如在饮水槽等转弯处都应该设置交叉的防滑槽。奶牛通道的坡度如果过大,生产中就可以采用台阶式逐级爬坡的方式,这样能够避免奶牛发生滑倒的情况。
4、饮水
季节、气温、饲料品种、摄取饲料的数量、年龄、体重、产奶量的高低等因素都会对于奶牛的饮水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在10℃的环境中奶牛每采食1kg干饲料,大概需要3.54kg的饮水量;而24℃的环境中奶牛每采食1kg干饲料,大概需要5.5kg的饮水量。奶牛处于产奶期的需水量偏大。而且在生产中应该保证每头泌乳牛不低于10cm的饮水空间,饮水槽也应该设置在奶牛随时可以饮到水的位置,方便奶牛日常饮用。
5、防暑降温
饲养者在实际生产中,设计牧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防暑降温和空气流通的问题。挡粪墙高度不高于50cm以利于通风,卧床两侧尽量减少挡风墙。在饲槽线牛站位、挤奶厅安装风扇和喷淋设施,牛床安装风扇。
奶牛一天当中的休息时间占到50%以上,躺卧的奶牛反刍更多、能更好地让腿部、蹄部得到休息,因此首先要给奶牛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牛床。牛床一般有散放牛床和散栏牛床(卧床)。
一、散放牛床,相对于散栏卧床来说,奶牛更喜欢这种散放的方式,躺卧时间会比散栏牛床增加半小时以上。这种牛床要求更大的空间,以及相对干燥的气候,同时适合牛群规模相对较小的牧场,以色列的牧场多采取这种牛床方式。散放牛床每头牛要求的休息空间为14——15平米。每天通过各种方式来使牛床变得干燥松软,包括翻、耙、犁等,并采用可反转或可移动的凉棚晾晒,用大直径(2米)电风扇吹干等。牛床基础采用高渗的碎石块,碎石块上铺垫无机料,最上面是覆土,因此每次松土即利于奶牛舒适,又利于牛尿的渗透,存留的大量干燥的牛粪又增加了松软度。
散栏卧床,一般有沙床、橡胶垫床和水床,相对于橡胶垫,奶牛更喜欢沙床。美国绝大多数大规模牧场及我国新建规模化牧场均采用散栏牛床。沙床需要大量的细沙土做垫料,清理不方便、维护费用大。
橡胶垫床清理方便、维护费用小,但缓冲作用小降低了奶牛的舒适度。
双腔室水床在奶牛卧倒时前室水垫可给膝部提供缓冲,整个身体倒下时后室给臀部予以缓冲。前室承重1/3后室承重2/3,两个腔室不会因受力不同使水聚集到前部。水的波动使牛粪及漏奶散落于两床之间的凹槽处,利于保护乳头干净卫生。
奶牛喜欢分隔栏更宽,胸档更低或没有胸档的散栏,奶牛每天在1.32米散栏躺卧时间比1.12米散栏长1.2小时,在没有胸栏的卧床躺卧时间比有胸栏的长1.2小时。在沙垫料牛栏中,垫料厚度每减少1.3厘米,躺卧时间减少10分钟。在湿垫料的牛栏中躺卧时间比干燥垫料少5小时。
为了保证奶牛足够的休息,散栏牛舍牛群密度不得超过120%,否则将导致奶牛躺卧时间更短,给奶牛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二、采食
奶牛每天的采食时间约4小时。为了保证良好的采食量,不仅饲料的质量很重要,而且采食空间、采食舒适度也很重要,奶牛一天的采食量可能在24小时中分成多达14餐,少食多餐比一次摄取对奶牛的健康要有益得多。设计合理的采食通道,可以刺激奶牛的采食量,挡料墙前至少要有1.2米宽的采食区域,对头牛舍采食通道一般不低于4米,以利于搅拌车通行,采食通道要做成平面,以利于机械推料。采食面要比奶牛站立面高15厘米左右。每头泌乳牛要有0.65米以上的采食空间,干奶牛和产前牛要有0.75米以上的采食空间。颈颊向采食通道倾斜,以利于奶牛采食面变宽,同时倾斜的牛颈枷可减小对牛肩部的压力。为防止不同胎次奶牛颈颊过紧或过松,可采取可调颈颊。采食站立区域铺设较软的橡胶垫,比水泥地面更愿意采食,同时有助于保护肢蹄。
三、行走通道
奶牛喜欢站立和行走在松软的地面上,干燥松软的站立和行走区域可以减少跛足的风险。但考虑到奶牛密度和环境以及管理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铺设水泥路面,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水泥路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奶牛通道(采食通道、挤奶通道等)铺设橡胶垫,可以有效减少跛足的发生。
为了防止奶牛在水泥路面上滑倒,每10厘米需做宽10——20毫米,深12毫米的防滑槽,饮水槽等转弯处要做交叉防滑槽。如果奶牛通道坡度过大,要采用台阶式逐级爬坡的办法,防止奶牛易滑倒。奶牛行走空间要保证两头牛正常通过。
四、饮水
奶牛的需水量与季节、气温、饲料品种、摄取饲料的数量、年龄、体重、产奶量的高低等因素有关。在10℃左右的环境下,每采食1公斤干饲料,饮水量约需3.54公斤,在24℃左右的环境下,每采食1公斤干饲料,饮水量在5.5公斤左右。产奶期的奶牛比不产奶的奶牛需水量要大很多,如日产奶30公斤,日供水量90——110公斤才能满足奶牛的需要。每头泌乳牛至少保证10厘米以上的饮水空间,饮水槽的位置应保证奶牛随时可以饮到水。饮水
槽应便于清洗消毒,储水不能过大以便奶牛能随时喝到清洁卫生的饮水。在北方水槽要保温或用电加热。饮水槽周围地面应当有适宜的坡度不至于积水,影响奶牛饮水。
五、防暑降温
荷斯坦奶牛适应的温度范围是4℃——24℃,因此牧场设计必须考虑防暑降温和空气流通。每头牛至少4.2平方米以上的遮荫面积,屋檐高度4.2米以上,坡度3:1,屋脊开口50——70厘米。挡粪墙高度不高于50厘米以利于通风,卧床两侧尽量减少挡风墙。在饲槽线牛站位、挤奶厅安装风扇和喷淋设施,牛床安装风扇。
六、其他
北方部分寒冷地区,冬季需要防寒保暖,饮水槽需要保温。没有运动场且不去舍外走动的牛如干奶牛舍,要考虑采光。有运动场要考虑运动场舒适松软便于排水。此外,还应考虑粪污清理工艺及挤奶工艺对奶牛舒适度的影响。
只要我们在牧场建设中考虑到奶牛舒适的需要,就会为奶牛更健康更高产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