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68养殖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热门搜索
68养殖网 > 土鸡养殖 > 土鸡孵化技术

土鸡孵化技术

发布时间:

养殖土鸡孵化技术。优质土鸡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其胚胎在母体外的发育,完全依靠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翻蛋和凉蛋等。一、温度温度是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而正确地掌握。因为只有在适宜的孵化温度下..

养殖土鸡孵化技术。

优质土鸡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其胚胎在母体外的发育,完全依靠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翻蛋和凉蛋等。

一、温度

温度是胚胎发育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而正确地掌握。因为只有在适宜的孵化温度下,才能保证蛋中各种酶的活动和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从而保证胚胎生长发育的正常。一般情况下,鸡胚胎适宜的温度范围为37.8-38.2C。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严重时可造成胚胎死亡。

蛋的温度不能过高,尤其在2-3日龄时,温度过高,易使心脏紧张,血管过劳,而导致血管破裂,发生所谓的血全蛋的死胚。孵化中期,胚胎的物质代谢日趋复杂,脂肪代谢增强,产热渐多,要相应降低孵化温度。孵化后期,胚体增大,脂肪代谢剧烈,产生大量的热。此时蛋温可比器内温度高1.9-3.3C.如不降低孵化温度,就会妨碍胚胎体热的散发,并产生大量的乳酸等有害代谢产物,从而导致死胚。

二、湿度

湿度也是鸡孵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它不如对温度要求那样严格。孵化期间湿度的掌握原则是两头高,中间低。孵化前期要求稍大的湿度使胚胎受温良好,并减少蛋中水分蒸发而有利于形成胚胎的尿囊液和羊水。此期湿度以55%-60%为宜。孵化中期,随着胚胎发育,胚体增大,需排除尿囊液、羊水和代谢产物,故需降低湿度到50-55%,以利于胚蛋中水分的蒸发。孵化后期,为了促进胚胎散发体热,防止胚胎绒毛与壳膜粘连,并使蛋壳变脆,利于胚胎破壳出雏,应将湿度提高到65%-70%。采用恒温孵化时,所给湿度在孵化器内应为53%-57%.出雏器内应为65%-70%。无论变温孵化或恒温孵化,当雏鸡出壳达10%-20%时,应将湿度提高到75%以上,以便雏鸡顺利出壳。

三、通风

在天然孵化时通风不成问题。如果用机器孵化,孵化机密闭,则种蛋需要的氧气多,排除二氧化碳也多,因此通风是孵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胚胎对氧气的需要随胚龄递增呈正比例增加。孵化前期胚胎的物质代谢正处于低级阶段,需要氧气量很少,胚胎只通过卵黄囊血液循环系统利用卵黄内的氧气。孵化中期,胚胎代谢作用逐渐加强,对氧气的需要量增加。尿囊形成后,通过气室、气孔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排除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孵化后期,胚胎从尿囊呼吸转入肺呼吸,每昼夜需氧量为初期的110倍以上。

通风、温度、湿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孵化器内空气流通、通风良好、散热快,则湿度小。反之,湿度就大,余热增加。通风过大,箱内温度、湿度难以保持。一般孵化器内风扇转数为150-250转/分钟,每小时通风量以1.8-2.0立方米为宜。同时,根据孵化季节及孵化器内种蛋胚龄大小,调节进出气孔,以保持空气新鲜和温度、湿度适宜。

四、翻蛋

在土鸡蛋人工孵化期间要进行翻蛋,特别在孵化前、中期更为重要。翻蛋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胚胎与壳膜的粘连,促进胚胎运动,保持胚位正常,并起调节体温作用。孵化用具不同,翻蛋方法、次数、角度也不同。大型电孵化机每昼夜翻蛋6-8次,翻蛋的角度应达到90。以上。平面孵化器与我国一些传统孵化方法,因受热不均匀,在孵化前、中期每昼夜手工翻蛋4-6次,每次用手抓拿滚动900,切不可次数太多,避免影响保温。在孵化后期应减少翻蛋次数,出壳前几天停止翻蛋,以利于出壳。

五、凉蛋

凉蛋具有积极的生理作用,可以适当降低孵化机内的温度,达到彻底通风换气,促进胚胎活动和散热,增强胚胎抗寒力和生活力的目的。一般地区,在种蛋入孵后的第5天开始每天早、晚凉蛋各1次。凉蛋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胚胎发育好时,凉蛋时间长达1小时才能将蛋温降下去。

相关知识

林地养土鸡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鸡需要量日益增加。因各种原因农村散户养土鸡数量减少,规模养土鸡较少,关于这方面材料报道不多,因此,土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近几年来,成片杨树林不断扩大,林地是生产优质土鸡的较好场所。林鸡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是振兴农村经济举措之一。

1林地养鸡好处

1.1提高肉品质。利用林地养土鸡,由于采食青草、捉虫,从土壤中获取矿物质,饲养期长,改善肉质,备受消费者青睐。

1.2增加效益。林地养鸡,节省饲料,减少鸡舍面积,市场价高,比室内饲养每千克多卖1~2元。

1.3扩大了养鸡场地,解决了养鸡场地不足问题,增加了饲养量。

1.4降低了防疫成本。土鸡采食力强,到处觅食,光照充足,抗病力强,疾病少,节省了消毒防疫费用。

1.5有利树生长。鸡在林地放牧过程中,除虫、踏草、排粪,能促进树生长。

1.6减少环境污染。以独屋内规模养鸡,粪臭气味难闻,污染环境。利用林地养鸡,净化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2林地养鸡的准备工作

2.1林地选择。林地质量与养好土鸡关系密切。要求林地面积大,3年以上树的树叶开始繁茂,能遮阳挡风避雨,林地距养鸡者家稍近,与交通要道有一定距离,利于饲养和防疫。

2.2品种选择。土鸡善于觅食,抗病力强,耐粗饲,饲养期3.5个月左右,体重达1.25~1.5千克上市。优良土鸡有河南省固始鸡、淮南鸡等,土杂交鸡逊于纯土种鸡。

2.3建简易鸡舍。鸡舍应选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处,与交通要道保持一定距离。鸡舍座北向南,放牧面向林地最宽处,尽量做到缩短鸡舍与放牧林地距离。鸡舍采用竹竿、砖墙、石棉瓦结构,舍宽4米,长度视养鸡数量而定。鸡舍内用塑料布围起,利于保温。鸡舍地面铺砖,易清扫粪便。

3养好土鸡注意事项

3.1挑选鸡苗。鸡苗的优劣关系到育成率高低。从孵化场购入的鸡苗,要选体大、被毛光滑、叫声洪亮、眼睛有神、行走敏捷、卵黄收得净、肛门干净、抢食的鸡苗饲养。

3.2温度适宜。雏鸡御寒能力弱,怕冷,注意保温。雏鸡适宜温度,1~3日龄34~30℃,以后每周降温2~3℃,4周龄以后置常温下饲养。

3.3密度合理。育雏饲养期间1~2周龄每平方米饲养60~50只,3~4周龄50~40只,5~6周龄40~30只,10周龄以后每平方米饲养20~15只,视季节、气温灵活掌握。

3.4及时免疫。养鸡要做到防重于治,在平时精心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的基础上认真防疫。7~10日龄鸡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50日龄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60日龄肌注新城疫Ⅰ系疫苗。

3.5放牧补料。春季育雏40日龄左右,秋季育雏30日龄左右,以后晴天每天早晨日出后,将鸡放林地自由食青草、野菜。在放牧前补料,晚上太阳快落时放鸡进舍补料。把林地分成几区,每区放1~2周转移另一区放牧,让动植物有繁衍机会,形成生态食物链,能够为土鸡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土鸡补料分前后期,参考饲料配方(%):前期0~60日龄,玉米60,麸皮20,豆粕17,骨粉2.7,盐0.3。后期61日龄至出售,玉米64,麸皮20,豆粕13,骨粉2.7,盐0.3。每天收鸡或遇暴风雨,用吹哨训练土鸡规律的条件反射习惯。

3.6严防暴雨侵袭或兽害。放养区内根据放养鸡数量适当搭若干个简易山棚,供鸡防风避雨、饮水、休息。

4俏市出售

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及元月中旬至2月上旬是市场紧俏时期,土鸡每千克16~20元,比平时价高1~3元。依据这个行情特点,可组织安排在3~4月、9~10月进鸡苗,经过3~4个月放养,公鸡约达1.5千克左右,正好赶上俏市出售,以获得高效益。

番鸭人工孵化技术


母番鸭(肉鸳鸯)从出壳到5个左右就可产蛋,蛋重70—80克。产蛋20—30枚后,母番鸭就自然抱窝,35天出雏,其后休产10—15天后继续产蛋,每年育雏50—80只。如大量养殖,可用人工孵化的方法。人工孵化时,对母番鸭施以醒抱技术,1只母肉番鸭年可产蛋180—260枚。番鸭人工孵化技术难度大,孵化期长(一般鸭28天,番鸭为35天),现将其番鸭人工孵化的技术总结于下:

一、场址选择
孵化场应远离交通干线500米以上、居民点1000米以上、禽场1000米以上和粉尘较大的工矿区。
二、场地布局
孵化场内的设施建设按“种蛋接收室→种蛋消毒室→种蛋储存室→种蛋处理室(分级、码盘)→孵化室→移盘室→出雏室→雏鸭处理室(分级、鉴别、预防接种)→雏鸭存放室”生产流程进行布局。
三、土建要求
孵化场的墙壁、地面和天花板,应选用防火、防潮和便于冲洗、消毒的材料,孵化场各室最好为无柱结构。门为推拉门,高约2米,宽1.2米。地面至天花板高约3.5米,地面平整光滑,各室设独立的下水道,屋顶铺保温材料。
四、通风换气
系统各室设独立的通风、排气系统,种蛋储存室最好有空调设施。各室空气的技术参数见表1。
五、卫生消毒设施
孵化场必须配备淋浴室、洗涤室、消毒室、清洁室以及清洗消毒的相应设施。大门口设置液体消毒池和紫外线消毒室,工作和生产人员进出必须消毒。孵化设备每次用完均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地面及环境要定期消毒,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孵化场。
六、种蛋的管理
1.种蛋的要求
种蛋干净卫生、无污染物,蛋重70~80克,表面光滑,大头、小头区分明显。
2.种蛋的储存
种蛋应放置在15~20℃条件下的储存室内,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时间不超过7天。种蛋储存室空气应保持新鲜,无刺激性、腐蚀性气体。
3.种蛋的运输
种蛋运输要求迅速、安全,严防剧烈震动,避免阳光暴晒和雨淋。包装应用符合规格的蛋托或种蛋箱,并填充垫料。严禁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
4.种蛋消毒
种蛋在储存前和入孵前各消毒一次。采用熏蒸消毒法:按1立方米空间15克高锰酸钾和30毫升甲醛溶液(先把高锰酸钾放入陶瓷容器内,再倒入甲醛溶液),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密闭熏蒸约30分钟,然后打开进出气孔,排出甲醛气体。

七、孵化的技术要求
1.入孵前的准备
(1)检查孵化机,进行试运转。观察电机、温/湿控器、报警、通风和翻蛋等系统的运行情况,试运转时间为3天。
(2)校正孵化机内的温度。用人体温度计测定机内上中下、前后、左右、里外各部位的温度,孵化机内各部位的温差应小于0.2℃,否则要查找原因,待调试好后再进行孵化。
(3)清洗消毒。每批次出雏完毕后,应对孵化机、蛋盘、孵化场内外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2.种蛋预热、装盘消毒及入孵
种蛋应于入孵前4~6小时从种蛋储存室移至孵化室预热,种蛋放置在蛋盤上应该大头朝上,消毒采用甲醛熏蒸消毒法。每批种蛋应在种蛋盘上标明入孵时间。
3.升温与温度调节
番鸭种蛋采用变温孵化法或恒温孵化法均可。开始孵化时,应关闭孵化机的进出风孔,并在3小时内将机温升至设定的温度。当达到设定的温度时,孵化机自动控制器不再调节,若偏离设定温度0.2℃时应进行调节。孵化人员应每隔30分钟观察一次机温,每两小时记录一次。
4.温度的控制
温度是鸭胚发育的重要条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保证胚胎正常发育,孵化温度掌握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孵化效果。如果种蛋量较大,而且采用整批入孵,则选用变温法效果较好;如果种蛋量较少,而且采用定期分批入孵,则可选用恒温法孵化(见表2)。
5.湿度的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孵化前期(1~10天)要求孵化机的相对湿度不高于50%;孵化中期至闪毛(11~32天)孵化机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落盘至出雏(33~35天)室内的相对湿度应维持在60%~70%(见表2)。
6.翻蛋
翻蛋角度是番鸭孵化成功的关键,从生产实践中得知,翻蛋角度小于45°时,受精蛋的孵化率不到10%;翻蛋角度小于80°时,受精蛋的孵化率也仅为50%左右;翻蛋角度为90°时,受精蛋的孵化率可达到95%以上;所以翻蛋角度一定不能小于90°。一般每两小时翻蛋一次。
7.凉蛋
种蛋孵化至中后期,由于鸭胚逐日长大,体内物质特别是脂肪代谢加强,会产生大量的生理热,凉蛋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降低蛋温,及时散发多余的热量,增强机内气体对流,促进鸭胚气体代谢。凉蛋一般是孵化到第16天,即小头合拢后开始进行,凉蛋的方法应根据孵化时间和季节而定。早期的鸭胚及寒冷季节,凉蛋时间不宜过长。后期鸭胚及热天应多凉,具体次数根据经验而定,一般每次凉蛋20~40分钟,用眼皮来测试蛋温,即以蛋贴眼皮感觉微凉时即可关上机门。
8.淋水及加醋
淋水是番鸭人工孵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淋水一般是在鸭胚尿囊血管伸展到蛋的小头合拢(16胚龄)后进行,提前淋水会影响鸭胚的小头合拢。最好与凉蛋同时进行,每天淋水两次,用水温为30~32℃的温水(切忌用冷水)进行喷雾淋水,同时打开风机,等机内的湿度降至所设置的湿度时再关风机。到了31~33个胚龄后,胚蛋出现斜口后即可在淋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食醋(一般为3%),啄孔后停止加醋。加醋是为了达到碎壳,便于雏鸭破壳,提高出雏率。
9.照蛋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于6胚龄、16胚龄、32胚龄分别进行头照、二照、三照,及时捡出无精蛋、死胚蛋、臭蛋。各种蛋相特征见表3。
10.落盘
番鸭蛋孵化到33胚龄时把蛋从孵化机转到出雏室的出雏床上,同时注意定时进行人工翻蛋,室内的温度控制在35℃以上,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
11.出雏
胚胎发育正常时,第34胚龄开始出现啄壳,并有少量的开始出壳,到第35胚龄大量出壳,极少量的36胚龄出壳。出壳后的雏鸭胎毛干后,及时转到育雏室内进行保温饲养。
12.扫盘清理消毒
出雏完毕后应及时对孵化机、蛋盘、出雏床、孵化室、出雏室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1、温湿度:孵化前期(1—15天)孵化机内温度控制在38.5C—38C之间,中期(16—30天)控制在38°C—37.5°C。湿度要求在孵化前期60%,中期50%,后期和出雏时60%—70%。
2、翻蛋:次数要多,每隔2.5小时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180°每天人工翻蛋2次。
3、凉蛋:孵化前期可以不凉蛋,但中期每天凉蛋一次,后期每天凉蛋3—4次。
4、喷水:孵化中期至出雏时,凉蛋时要用35°C温水喷蛋一次,凉干后放入机内继续孵化。
5、通气:孵化机应有通风孔的电风扇,使机内温度均匀,空气流通,特别是孵化中后期更为重要,必要时稍打开条开机门。
6、助产:经过35天孵化肉番鸭苗就破壳而出,对出壳困难的应进行人工破壳,提高出雏率。
7、春夏秋三季还可用太阳能暖水袋热源电孵箱,每1000只蛋每天只需投资2分钱。

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



泥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出现,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

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出现稀疏的黑色素。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口下颚已能活动,

口角出现2对须,卵黄囊缩小,外鳃继续生长,胸鳍能来回煽动,体表黑色素增加。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已能做简单的游动,具须3对,鳃盖扩大,已延伸到胸鳍基部,但鳃丝仍有部分外露,螵已出现,卵黄囊接近消失。鱼苗已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所以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全部死亡。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外鳃已缩入鳃盖内,螵已渐圆,具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可见食物团充积,泥鳅苗能自由游动。孵出后12天,苗长11毫米,鳃已发育完整,具须5对,螵成圆形,胸鳍缩小,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殿鳍条均已经发生。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这时候+泥鳅苗的呼吸功能由鳃呼吸逐渐转化成兼营肠呼吸。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通过孵出偶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的形态已长得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

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泥鳅苗在水质良好、饵料充足、饲养精细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个月的培育一般能长成体长3厘米的夏花鱼种。

这时泥鳅已具有钻泥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大大的加强,便可转入成鱼饲养阶段。

体长3厘米的夏花泥鳅种虽然已初步长成,但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候进行长途运输或直接进行成鳅养殖,成活率伤不能保证。但原池中密度已经过高,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应将泥鳅进行筛选分养。再经过约1个月饲养,使泥鳅重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后再进行长途运输和移入成品泥鳅池养殖,这一生产过程称为鳅种培育阶段。

一般泥鳅苗当年能成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1-3克的大规格鳅种。

5厘米以上的鳅种经1年养殖,便可养成每尾重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

一、泥鳅苗的前期培育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

这阶段应人工投喂饲料。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这时如泥鳅苗在孵化缸内,

水流应减缓。投喂量为第一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若是鱼粉,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

没有鱼粉的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连喂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二、泥鳅夏花培育

1培育前的准备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或鱼函也可以。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清整鱼池、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
适量施用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1专用培育池的建造:专用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应选在水源方便的泥鳅养殖基地附近。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池壁高70厘米左右,光滑不漏水。
如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打紧。如是新建水泥池,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脱碱洗干净后方可使用。也可以用孵化池,孵化槽、产卵池及家鱼苗种池作为泥鳅苗培育池。
水泥池的底部要铺一层10~30厘米的腐殖土,其制作方法可用等量猪粪与淤泥拌匀后堆放发酵而成。

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9~10公斤进行消毒。方法是在池中挖几个浅坑,将石灰兑水化开,趁热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耙将塘泥与石灰耙匀后放水20厘米左右。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用以培育水质,培养活饵料。经7~10天后待生石灰药力消失,放几尾试水鱼,1天后无异常,即可放苗。

2泥鳅苗放

〈1〉鱼苗优劣的判别:在泥鳅装运、长途运输之前应挑选体质好的鱼苗,方能保证运输及饲养中的成活率。鱼苗优劣可参考以下方面来判别.

1.了解该批鱼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的批次,鱼苗体质好。

2.好的苗体色鲜嫩,体形均匀、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精神。

3.在白瓷碗中装盛少量苗。用口适度吹动水面,其中顶风、逆水游动者强,随水波被吹到盆边者弱,如强的为多数则为优质苗。

4.将苗放在白瓷碗中。将水沥去后,苗在白瓷碗中剧烈挣扎、头尾弯曲厉害的为优质苗。挣扎力度弱或仅以头尾约扭动者为劣质苗。

〈2〉鳅苗运输:泥鳅苗长途运输时必须用鱼苗袋装盛并充氧,否则极容易死亡。在密封式充氧运输中,水中容氧充足的情况下,
一般掌握适当密度不会缺氧,但为降低运输成本,又要达到一定的密度。鱼苗在运输中,不断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氨等代谢产物。在密封运输中,由于二氧化碳不能向外散发,
时间一长,往往积累较高浓度,甚至引起鱼苗麻痹死亡。据测试,当鱼苗发生死亡时,塑料袋中水的容氧量仍较高,最底也含有2毫克/升,而二氧化碳升至150毫克/升,
所以塑料袋中鱼苗死亡有时不是因为缺氧,而是因高二氧化碳和氨等的协同作用引起的,这时应替换新水方能预防。装运前1天将泥鳅苗放在网箱中,停止喂食,网箱应放置在清洁的大水面中,
让鱼苗排除污物。以减少途中水质污染。袋中空气要排尽后在充氧。如是空运不宜将氧气充的太足,以免因飞机升空气压变化而胀破塑料袋。天气太热时可在鱼箱和塑料充氧袋之间加冰块。
如果路途长,运输时间久,转运途中需开袋重新充氧,如水质污染严重,应重新换新水。

〈3〉泥鳅苗放养

1放养密度:放养孵出2~4天的水花鳅苗,每平方米水体可放1500~4000尾,静水池宜偏稀,具半流水的池可偏密:放养体长约1厘米的小苗〈10日龄〉,每平方米水体放养1000~2000尾

2饱苗放养:先将泥鳅苗暂养在网箱中半天,并投喂蛋黄,每10万尾投喂蛋黄一个。具体做法参照前述关于鳅苗前期培育中的操作方法,然后在进行放养。

3“缓苗”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俩的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度差不可大于3度,否则会因温度剧烈变化而死亡。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与放苗的水体,回过头来再开第一个袋,
使袋内外水体的温度接近后〈约漂20分钟〉,并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己从袋中游出。

4“肥水”下塘:为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柴到适口的饵料,预先应培育好水质。如池中大型浮游生物较多,由于泥鳅小而吃不进,不仅不能作为泥鳅苗的的活饵料,还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泥鳅苗下池前先放“食水鱼”。以控制水中大型浮游生物的量,同时用以测定池水的肥瘦。如发现“食水鱼”在太阳出来后仍然浮头,说明池水过肥,应减少施肥量:
如果“食水鱼”全天不浮头或很少浮头,说明水质偏瘦。可适当施肥:如果“食水鱼”每天清晨浮头,太阳出来后即下沉,说明水体肥瘦适中,可放养泥鳅苗。用“食水鱼”
还可以测定池塘消毒剂药力是否消失。如果“食水鱼”活动正常,表示药力消失,可以放苗。但在泥鳅苗放养前应将“食水鱼”全部捕起,以免影响泥鳅苗后期生长。

5统一规格,计数下池:同一池内应放养同一批次、相同规格的泥鳅苗,以免饲养中个体差异过大,影响成活率和小规格苗的生长。

3饲养管理

〈1〉泥鳅苗期发育特点:泥鳅生长发育有其本身的特点。在孵出之后的半个月内尚不能进行肠呼吸,该阶段如同家鱼发塘期间,
必须保证池塘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否则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因泛池而全部死亡。半个月之后,泥鳅苗的肠呼吸功能逐渐增强,一般成长发育至1.5~2厘米体长时,
才兼营肠呼吸,但肠呼吸功能还未达到生理健全程度,所以这时投饵不能太多,饵料蛋白质含量不宜太高,否则因消化不全会产生有害气体,防碍肠呼吸。

〈2〉饲喂:泥鳅水花人池时的首要工作是培育水质,同时又要加喂适口饵料。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施肥和投饵相结合的方法。

1施肥培育发:根据泥鳅喜欢肥水的特点。泥鳅苗在天然环境中最好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等。采用施肥法。
施用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堆肥、|绿肥等有机肥和无机肥培育水质,以繁殖泥鳅苗喜食的饵料生物。一般在水温25度时施入有机肥7~`8天后轮虫生长达到高峰。
水质清瘦可施化肥快速肥水。在水温较底时,每100立方米水体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00~250克,而在水温较高时则该为尿素250~300克。一般隔天施肥1次,连施2~3次。
以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追肥。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追施鸡粪等有机肥料,效果会更好。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色过浓则应及时加注新水。除施肥之外,
尚应投喂麦浮、豆饼粉、蚕蛹粉、鱼粉等。投喂量为泥鳅苗总体重的5%~1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并根据水质、气温、天气、摄食及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增减。

2豆浆培育法:豆浆不仅能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而且可直接为泥鳅苗摄食。鳅苗下池后每天泼洒2次,用量为每天每10万尾鳅苗用0.75千克黄豆磨制的浆。
泼浆是一项细致的技术工作,应尽量做到均匀。如在豆浆中适量增补熟蛋黄、鳗料粉、脱脂奶粉等,对泥鳅的快速生长有促进的作用。
为提高出浆率,黄豆应在24~30度的温水中泡6~7小时,磨浆时水与豆要一起加,一次成浆。不要磨成浓浆后再加水,这样容易发生沉淀。
一般每千克黄豆磨成20升左右的浆。磨成浆后要及时投喂。每养成1万尾泥鳅种需黄豆5~7千克。

3注意调节水温:由于水位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度以下。可采用搭建阴蓬、遮阳网、加注温度较底的水来加以调节。

4清除敌害:泥鳅苗培育时期天敌很多,如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蜈蚣、水蛇、水老鼠等,特别是蜻蜓幼虫危害最大。由于泥鳅繁殖季节与蜻蜓相同,
在泥鳅苗池内不断可见到蜻蜓非来点水〈产卵〉,其孵出幼虫后即大量取食泥鳅苗。防止方法主要靠在水面搭网,即可以阻隔蜻蜓在水面产卵,又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
这在泥鳅夏花培育中是最关键的一步!同时在注水时应用密眼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池中。发现蛙卵要及时捞除,通过以上培育,一般30天左右泥鳅苗都能长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

5分养:当泥鳅苗大部分已长成3~4厘米的夏花鱼种后,要及时进行分养,以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影响生长。分塘起捕时发觉泥鳅种体质较差时,
应立即放回原池强化培育2~3天后再起捕。分养操作具体方法是先用夏花鱼网将泥鳅钟捕起集中到网箱中,再用泥鳅筛进行筛选。
泥鳅筛长和宽均为40厘米,高15厘米。底部用硬木做棚条,四周用杉木板围成。棚条长40厘米,宽1厘米,高2.5厘米。在分塘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避免伤苗。

三》泥鳅种的培育

孵出的泥鳅苗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的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在成鳅池中饲养。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
当体长达6厘米、体重2可以上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这个阶段就是泥鳅种培育阶段。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变可以开始培育鳅种,
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用夏花泥鳅种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成商品鳅。

1.泥鳅苗种阶段食性特点泥鳅在幼苗阶段〈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当体长5~8厘米时,逐渐转向杂食性,
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水丝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虫、幼螺、蚯蚓等,同时还摄食丝状藻、硅藻、植物碎片及种子。人工养殖中的泥鳅苗种摄食粉状饵料、
农副产品|禽畜产品下脚料和各种配合饵料等,还可摄食各种微生物、植物芽等。

2池塘准备及放养培育泥鳅种的池塘要预先做好清整铺土工作,并施基肥,做好肥水下塘。池塘面积可双倍于夏花阶段,但最大不宜超过150平方米,
水深保持40~50厘米。每平方米水体放养3厘米夏花1000~1500尾,规格要一致。

3饲养管理在放养后10~15天开始撒喂粉状配合饵料,几天后将粉状配合饵料调成糊状投喂,要全池均匀投喂,不可定点,以免密度过大鱼体互相摩擦伤害鱼体。
随着泥鳅生长再喂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饵料,如拌和一些绞碎的动物内脏则会生长更好。也可以自制或者购买商品配合饵料投喂。

日投饵量随着水温高低而有变化,通常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5%,最多不超过10%。水温20~25度时,日投饵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5%:水温25度时,
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的5%~10%:水温30度左右时少喂或不投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具体投喂量则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饵料性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否则应随时增减投喂量。

鳅种培育期间要根据水色适当追肥,可采用腐熟有机肥水泼浇:或者将有机肥在塘角沤制,使肥水渗入水中:也可用尿素追施,方法是少量多次,以保持水色黄绿,肥度适当。
其他有关日常管理可依照夏花培育中的日常管理进行。



鳖卵的室外孵化房和孵化场孵化



1.孵化房孵化:在目前情况下,要保持恒温、恒湿条件下的孵化比较困难,不易普及。故可因陋就简,根据孵化的三项条件在室外建造简易的孵化场所孵化房进行孵化。
建造孵化房,应选择地势较高、向阳背风、排水条件良好,且离产卵场近、便于管理的地方。面积根据孵化鳖卵的数量而定,一般4~10平方米为宜。孵化房坐北朝南,墙高1.5米左右,屋顶架设钢筋棚架或木质檀条,上盖塑料薄膜、帆布或苇席的活动天棚。室内地面向南倾斜5~10度,以利采光、吸温和排水。最底层铺10厘米厚的碎石或粗沙做滤水层,上铺30~50厘米厚的细沙。在最低处设一个或数个水缸,缸口与细沙面相平,缸内装2/3的清水,以备后期采集稚鳖。房内留出人行道,以便进行管理。四壁要有窗口和通气孔,墙基要设有排水孔。孵化房按要求准备好后,即可进行孵化。将采集的受精卵动物极朝上,按2厘米左右的间隙在沙面上排放好,上面覆盖2厘米厚的细沙,按上法依次排列第2层、第3层,最多可排放3层,最上面覆盖2~5厘米厚的细沙。
2.室外孵化场孵化:根据孵化所需要的三项基本条件,在室外应选择比较安全、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方便管理的地方建立简易孵化场。面积根据孵化卵的数量而定。孵化场要建成半地上、半地下,池壁高35厘米、池底向滤水孔的一端倾斜(防积水),为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水泥池,也可直接用砖砌成。池壁上边要高出地平面5~10厘米。池周围设5~10厘米宽的小水沟,以防蚂蚁进入孵化场。滤水孔要建于孵化场底部最低的一端,并向外部倾斜。在东西两端的池壁上用木板或用砖石水泥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人字形山墙状,或北高南低的斜墙状,顶部用木料架一东西向的横梁,两边用木架框镶玻璃做成窗户状,向南北两侧倾斜或只向南倾斜,并以活页将玻璃窗和木梁连接起来,可上下打开关闭。也可在木梁上方搭塑料薄膜。
这种小屋形孵化场结构,关闭时既可防雨,又可保温保湿,打开时又可通风降温。其面积不宜过大,面积过大不便操作管理。也可建成长方形孵化池。
孵化池建成后,底部铺3厘米厚、粒径为0.5~1厘米不规则的圆形小卵石;其上铺1~2厘米厚、粒径为2~3毫米的粗沙;第三层再铺1~2厘米厚、粒径为0.5~0.6毫米的细沙,含水量10%左右。以上所铺的沙子,铺前都要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或煮沸消毒,以防细菌感染而影响孵化率。把采来经检查过的受精卵,动物极朝上依次排列在细沙上,在卵上盖一层厚1~2厘米、粒径2~3毫米的粗沙,粗沙上再盖一层5~7厘米厚、粒径为0.6毫米的细沙,沙子含水量为10%~15%(即手捏成团、松手散开)。排卵时每天的卵排在一起,插上标签,写上日期和卵的个数。

泥鳅的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介绍



催产选择成熟度较好的雌雄泥鳅后,就可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鱼剂量为每克体重20-4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注射方法为背鳍基部肌肉一次注射。雌雄比例一般为1:2或1:3。注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7-8时,注射后的鱼放入挂有鱼巢(用水草制成)的孵化池或网箱中,在水温为25℃度左右时,注射后12小时可发情,这时可进行人工采卵受精,首先将雄鱼的精液挤出,再将卵子挤入器皿中,并用羽毛轻轻搅拌,用水冲洗后将受精卵轻洒在鱼巢上,不要轻易搬动鱼巢。

孵化将附有卵粒的鱼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适宜。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充气量大小与卵质密度有关,如鱼巢放置密度较稀,卵质好,则充气量小;反之,充气量要大。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达80%左右。仔鱼出膜后三天,需立即清洗鱼巢,将仔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池中暂养,仔鱼暂养时要投喂熟蛋黄,每10万尾鱼苗投喂一个蛋黄,上下午各投一次,蛋黄要用手捏碎经120目筛绢过滤后再投喂,第二天投喂前要清除残渣,并加入新水再投喂,仔鱼高密度暂养的时间一般为5天,以后可转入池塘中饲养。


甲鱼蛋高孵化率技术详解



孵化室的准备
按每立方米25000颗蛋的标准决定孵化室的大小,要求有换气窗;如果用红外线灯泡做热源,要求每立方米空间50w,并有自动控温调节器;地平用水泥抹底,不能渗水;底铺5厘米厚的干净细沙;放蛋前用10ppm的漂白粉冲洗墙壁和细沙,再将细沙用20ppm的KMn04浸泡,之后放水冲洗干净;最后用4ppm的气雾消毒剂消毒,关闭门窗待用。
孵化方式及孵化介质的选定
1.选用杉林或者塑料作的孵化箱,要求长55厘米,宽45厘米,深10厘米,四角有1.5厘米高的小脚,以利透气。
2.如果用沙做介质孵化,应选粒径0.5毫米~0.6毫米的于净细沙堆放在荫凉处,保持8%~12%的水分,要求用手能捏成团,放手即松开。
3.如果是无沙孵化,最好选用海绵做介质,下层用有孔的海绵托盘,上面用厚0.8厘米的轻质薄海绵。
选蛋、装框
1.将待孵化的甲鱼蛋进行挑选,剔除不受精蛋,畸形蛋、生命线不齐的蛋,因太干、太潮引起胚胎坏死的花蛋。
2.将挑选过的甲鱼蛋按17×20颗纵横排列均匀,要求带白色的动物极全部朝上。如果是用沙做介质,则在箱底平铺3厘米~4厘米厚的细沙,然后在蛋上覆盖细沙厚约1厘米~2厘米;如果是用海绵做介质,则在箱底放上专用的镂空的海绵。然后将已在水中消过毒的薄海绵用手拧干,轻轻平铺在蛋上;
3.将已装过蛋的箱交错叠起,码高10层~12层,每幢之间相距20厘米左右,以利空气流通。
日常管理
1.温度调控,最好是恒温,要求32±1℃。
2.湿度调控,如果细沙太干。就用喷雾气喷湿,注意箱体也要喷潮;海绵则放在水中拧干后再铺上。
3.翻箱,每隔5天~6天将上层的箱换在下层,下层的搬至上层,同时将坏死的臭蛋及时剔除。
4.每天上午开窗换气半小时,但不要使温度降幅超过1℃。
5.在孵化出壳时,要在水中泼10ppm的KMnO4,一方面有利于小甲鱼脐带的收口,另一方面还可防病。
小甲鱼出室
将头天孵出的小甲鱼抓起后,用2ppm的种苗净消毒后集中放养在暂养池中1天~2天,进行练苗,然后大小分级才可放养至温室或池塘中。
以上措施如果调控得当,甲鱼孵化率可达95%以上,且孵出的苗健壮,不易患病,为日后的养殖打下牢固的基础。

提高黄鳝产卵孵化率技术要点



养殖黄鳝种苗是关健。优质的黄鳝苗一般是从技术可靠的黄鳝繁育场引进的。要得到较好的经济效植,必须自已养殖种黄鳝。笔者现将自已多年养殖鳝种、繁殖鳝苗的实践经验归纳如下六条,供大家参考。按照这一技术。可以使黄鳝产卵量提高30%左右。

(一)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种鳝繁育池要选好场地,建设繁殖,产卵场。在种鳝养殖池里要种植水草,如水浮莲,水花生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以利于种鳝产卵。

(二)进行消毒杀菌,调好水质水位种鳝养殖池水,必须是无毒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水,水的酸碱度PH值以6.2-7.8之间为宜,水位深20-30厘米,新建的水泥池还要进行脱碱处理,常用1-2×10-6漂白粉消毒,每次用量要少,以免刺激种鳝。

(三)选择强壮种鳝,个体大小适宜种鳝必须提选体质强壮,大小适宜的个体。大小个体做种鳝,产卵量少,质量也差,孵化率低;因黄鳝具有性逆转特殊性,太大的个体较易为雄性,结果雄性比例大了,也会出现产卵量低。最好选择100—150克的黄鳝做产卵亲鳝,此时的黄鳝雄雌比例1:3—4,放养密度要适当,每平方米放亲黄蟮10条左右即可,密度太大会影响产卵量。

(四)根据繁殖季节需要,合理投喂饲料黄鳝繁殖季节为4—9月,这时要投喂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如鱼浆、蚯吲、再搭配全价配合饲料。性成熟的黄鳝经过高蛋白饲料投喂后一般5—7天就会产卵。卵产在水草或石头边,只要发现白色泡沫就可能是黄鳝的产卵巢。

(五)注意调节水温,做好孵化工作种鳝产卵大小与亲黄鳝个体大小有关,雌黄鳝个体大,产的卵就大些,反之就小些。黄蟮卵为圆形,金黄色,有光泽,外面透明无粘性,借助白色泡沫浮在水草或石头边。产卵量一般每次约500粒,多者可达到1000余粒。黄鳝产卵季节每天早上要在产卵池边巡池,若发现有白色泡沫的产卵巢,就要轻轻地移入孵化池中,采用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吸水后膨胀到4毫米左右,孵化时间随水的温度高低约4—7天,水温25℃时6天就全部孵化完成。幼苗孵出后,水温28℃时10天左右,体长达26毫米,卵黄囊还没有完全消失。再经过7—10天卵黄鳝囊完全收完,就能摄食水中浮游生物,此时可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35天左右幼鳝长至5—6厘米就可放入池中饲养。放苗时,必须据个体大小分开投放。

(六)定时定量投喂,促进种鳝多产卵不论是产卵种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

产卵种鳝每天投喂2次,早上8点左右,一下午6点左右各投喂1次,每次按种鳝总体重的2%—3%投喂。幼苗每天投喂1次,在下午5—7点之间进行。更新于:3个月前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4 68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