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大闸蟹、毛蟹等。由于养殖中河蟹性早熟死亡,给养殖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是我国河蟹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河蟹性早熟死亡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均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种质差异和养殖生态环境不良等。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调整养殖周期。对一些早繁蟹苗可加强饲养管理,强化饵料供给,争取1年达到上市规格:对一些自然苗种可多养一些时间,到第2年底,争取养成一些规格较大的优质蟹;对一些劣质苗种,可根据当地条件如积温状况和蜕壳情况等养到第二年6-7月或更早一些上市。河蟹性成熟死亡前无论个体大小都不再养殖。
(2)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草覆盖率。河蟹养殖一般适宜在水草丰富的大水体进行。如果利用一些小水体,溶氧不足的水体则要设法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养蟹水面种植水草,可为河蟹提供躲避、蜕壳的场所:又可净化水质,如吸收水中氨等;还可消除或缓解水中农药或重金属污染:有些水草还是河蟹的优良饵料;更重要的是,水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太阳光能,可有效降低小水体高温季节的水温,保持水温稳定,还会放出氧气使水中溶氧丰富,有利于河蟹生长发育。河蟹性早熟,在温度高、温差大、溶氧低时易发生。小水体,水浅量少,水温易随环境气温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夏天,水浅、水草少、无流水的静水水温白天高、晚上低,昼夜温差大,在高温和温差大时易促进河蟹加速不正常生长发育蜕壳,促使河蟹性早熟。河触性早熟后即使是再放到生态环境好的大水体也不会正常生长。因此,在小水体养成蟹或蟹种,夏季要保持一定的水草覆盖率,维持较低和稳定的水温。水草的覆盖率平时可占水面的30%
-40%,水温高时可让其扩大至70%左右。水生植物的布局应采取沉水、挺水或漂浮的种类相结合,是种植一些河蟹能摄食的水草,如芜萍、浮萍、面条草、水花生等。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