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68养殖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热门搜索
68养殖网 > 养猪 >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 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 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发布时间:

养殖青蛙的病。猪沙门氏菌病也叫做仔猪副伤寒,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急性型出现败血症..

养殖青蛙的病。

猪沙门氏菌病也叫做仔猪副伤寒,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急性型出现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出现肺炎及大肠坏死性炎。主要是2~4月龄断奶仔猪非常容易发生,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发病,如气候骤变、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良等,必须加以防控。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2-4月龄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生,成年猪较少会出现发病,而哺乳仔猪通常不会发生该病,也不会感染病菌,这可能是由于其通过吮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而导致。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尤其是猪霍乱沙门氏菌主要是经由猪来进行传播,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非常多的传染来源,普遍认为生存在猪场中的啮齿类动物老鼠能够传播该病。病猪和带菌猪能够经由粪便排出病原菌,导致环境、水源及饲料发生污染,进而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在猪淋巴组织、消化道以及胆囊内潜藏,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2、临床症状

急性型。主要是断乳后的仔猪容易发生,表现出败血症,往往突然发生死亡。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超过41℃。病程持续稍长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腹泻以及腹痛的症状,且耳根、腹下和胸前出现紫斑,大部分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1-4天不等。

亚急性或者慢性型。这是该病的常见类型,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体质渐进性消瘦,生长发育停滞,贫血。长时间发生腹泻,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水样粪便,散发恶臭味,并含有大量的纤维状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碎片。后躯被灰褐色粪便粘污,被毛粗乱,皮肤出现痂状湿疹。病程一般持续数星期,腹泻时发时停,最终发生死亡或者变成僵猪。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的肝脏、脾脏组织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在普通营琼脂平板上虽然能够长出细菌,但长势较差;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较多细小的圆形菌落,呈无色透明状,表面光滑。挑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以穿刺的形式在三糖铁琼脂斜面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培养基斜面变成红色,而底部呈黄色。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目前,防治猪沙门氏菌病的疫苗种类较多,如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和单价灭活苗等。一般来说,最好使用当地或者本群分离得到的菌株制成的单价灭活疫苗,具有最好的免疫效果,而一般的单价灭活苗和多价灭活疫苗具有较差的效果。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仔猪可在15-20日龄进行首免,经过3-4星期再进行1次免疫。对于大于1月龄的哺乳或者断奶仔猪,可选择使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来预防该病,接种前要添加适量的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mL,能够持续免疫9个月;采取口服时,要求按照瓶签说明使用适量的冷开水进行稀释,一般每头份可稀释成5-10mL,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或者直接进行灌服。Yz023.COm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尽可能不从他场引进仔猪。如果必需引进时,要求对引入猪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检疫,并及时免疫接种,经过1个月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控制饲养密度合理,保证舍内充足光照,温度、湿度适宜,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尽量创造舒适、清洁的生活环境。尽可能保持环境安静,并形成规律化的饲养管理,防止发生应激反应。科学搭配饲料,合理饲喂。注重饲料结构的变化和调配,特别是重视临产期及哺乳期母猪的饲养,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

应急处理。病死猪的尸体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深埋、销毁等,同时猪舍、饲养工具要彻底清扫、洗刷,及时清除饲料残渣、垫草、粪便等,且对清出的垃圾、废弃物以及被污染的垫料等都运送到统一地点进行集中销毁,并对整个养猪场使用酚过氧乙酸、氯制剂、碘制剂等消毒液进行全面的喷雾消毒。另外,对于本场没有出现发病的猪,可按每吨饲料中添加100g磺胺二甲基嘧啶,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3-5天。同时,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质、维生素、黄芪多糖、多维素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o.2mLjkg恩吉诺(主要成分是恩诺沙星等),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肌内注射o.2mLjkg息热(主要成分是磺胺嘧啶等),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使用中药治疗,可取15g炒白芍、10g白头翁、6g苍术、10g车前子、10g黄连、10g青木香、15g地榆炭,以5枚烧大枣作为药引,全部研成粉末,分成2次喂服或者拌料,连续使用3天。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天。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病理变化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脾肿大,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病原分离鉴定(预增菌和增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用特异抗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和生化试验鉴定)。
血清学检查: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样品采集:采取病畜的脾、肝、心血或骨髓样品。

防制措施
⑴未发病时的经常性工作。如前所述,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饲养管理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哺乳及培育仔猪防止乱吃脏物,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饲料,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⑵注射疫苗。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10毫升,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口服免疫反应轻微。或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10毫升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本疫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弱毒株,冷冻真空干燥制成,适用于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健康仔猪。按瓶签注明头份口服或注射,但瓶签注明限于口服者不得注射。
本疫苗使用时注意事项:⑴稀释后的疫苗限4小时内用完。用时要随时振摇均匀。⑵体弱有病的猪不宜使用。⑶对经常发生仔猪副伤寒的猪场和地区,为了加强免疫,可在断乳前、后各注射一次,间隔21~28日。⑷口服时,最好在喂食前服,以使每头猪都能吃到。⑸注射后,有些猪反应较大,如出现体温升高、发抖、呕吐和减食等症状,一般1~2日后可自行恢复,重者注射肾上腺素。口服后无上述反应或反应较轻。
⑶发病后的措施。①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②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③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④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治疗
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料,治疗方法甚多,介绍数种供选用。
⑴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克计算,口服每日2次,连服3天。
⑵复方新诺明每天每千克体重0.07克,分2次口服,连服3~5天。
⑶意康生物英国多联特配合头孢肌肉注射,每套本品用于200斤体重治疗。预防每套本品用于400斤。
⑷喹诺酮类药物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恩诺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
需要指出,各地治疗方法甚多,疗效也有差异,在治疗过程中,要结合发病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精选阅读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该病特点是能够长时间带毒、散毒,且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潜伏感染暴发疾病。所以必须加强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

随着猪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新生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眼睛周围发红,双眼紧闭,陷入昏睡,体温升高达到41-42℃,呼吸困难,有混杂泡沫的黏液从口角流出,部分发生呕吐、腹泻。乳猪患病后两耳后倾,初期受到刺激会兴奋且呜叫,后期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叫出声,只会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震颤;眼睑发生水肿,腹部存在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部分甚至全身都呈紫色;初期行走摇晃,部分甚至后退行走,非常容易跌倒,之后会倒地不起,四肢不断划动,头颈后仰,往往呈现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经过4-10min又能够站起。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4-6h,最长时可达到5天,通常在2-3天。患病仔猪断奶前后如果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死亡率能够达到100%。大于2月的猪患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难等。妊娠母猪患病后,体温能够升高大约o.5℃,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咳嗽,呈现腹式呼吸,伴有便秘,且容易发生延迟分娩、流产以及死产。对于妊娠后期患病的母猪,尽管能够产出活仔猪,但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活力,一般会在出生1-2天内表现出神经症状,最终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脑组织进行抹片,接着进行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同时,将以上病料在马丁肉汤及鲜血琼脂平板接种,置于37℃体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通过乳胶凝集试验以及伪狂犬鉴别诊断试剂盒(gE)进行检测。取产出具有典型神经症状仔猪的母猪的若干份血清,结果都为伪狂犬抗体阳性;取产出死胎的母猪的若干份血清,大部分为伪狂犬抗体阳性;另外,还要取具有比较典型症状且较大日龄的仔猪的若干份血清,结果都呈阳性。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脑组织,按1:10的比例添加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按每毫升添加o.1万IU青霉素和0.1万IU链霉素,静止2h,然后取3mL上清液给3只健康家兔进行皮下接种,经过3天都表现出狂燥惊恐,体温升高;呼吸加速,且注射处严重瘙痒,不断进行啃咬或者爪抓,直到掉毛、破皮出血,最终四肢麻痹,在抽搐中死亡。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或者猪群,可使用猪伪狂犬病灭活油乳剂苗或者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成年猪及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每只接种2.omL,仔猪第1次每只接种o.5mL,断奶后每只还要接种1.omL,大于3个月的育成猪每只接种1.omL。以上两种疫苗能够有效控制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但无法有效避免发生感染和抑制强毒扩散,也无法防止出现潜伏感染,导致该病很难控制和彻底根除。如果猪场条件允许,可选择使用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基因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以及重组疫苗等。单基因缺失疫苗主要有gM基因缺失疫苗、RR基因缺失疫苗、TK基因缺失疫苗、UL50基因缺失疫苗等;多基因缺失疫苗主要有TK/gG基因缺失疫苗、TK/gD基因缺失疫苗、TK/gC基因缺失疫苗、TKJgE基因缺失疫苗等。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时,要注意避免其他疫苗与其产生免疫干扰,保证免疫有效率。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防止发生引种带毒。如果猪场必须进行引种时,必须保证从非疫区进行引种。对于引种猪,到场后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确保伪狂犬病野毒呈阴性才能够混入种猪群。猪群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并施行全进全出制度。猪场要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严格按其执行,确保消毒良好。另外,猪场要适时进行灭鼠工作,且禁止场内混养其他动物。

隔离消毒。猪发病后,要立即进行隔离、消毒以及治疗,防止病情扩散而带来更大的损失。病猪污染的猪舍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每天使用1%喷雾灵溶液进行带猪消毒,同时使用4%氢氧化钠溶液对舍外墙壁、道路进行喷雾消毒。另外,对于工作人员的制服、鞋帽等也要浸泡在消毒液中消毒。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干扰素治疗,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每头肌肉注射1mL,同时配合每头注射2mL抗病毒多肽,按体重注射o.12mLjkg黄芪多糖注射液,接着再按体重肌肉注射3mgjkg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患病仔猪症状严重,且高烧不退,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氨苄青霉素、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为避免发生继发感染,可按每500mg饲料添加150g强力霉素、200g70%阿莫西林、500g爱乐新,混合均匀后饲喂;按每500kg饮水添加250g黄芪多糖、250g多维、150970%阿莫西林,连续使用7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疫情。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也能感染。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惟一可能的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
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防治措施
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首先从种猪群净化,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
1、免疫接种: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2次均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在怀孕后期(产前20-40天或配种后75-95天)实行1-2次免疫。母猪免疫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产前20-40天实行2次免疫的妊娠母猪,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第二次使用蜂胶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0天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19日龄或23-25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频繁发生的猪群应在仔猪3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保育和育肥猪群应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均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猪场净化技术要点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猪放线菌病的病原 猪放线菌病的鉴别诊断


猪放线菌病是由猪放线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为革兰氏染色阳性、不运动、不形成芽孢、非抗酸性的兼性厌氧菌。菌体呈纤细丝样,有真性分支,故与真菌相似。病原在病灶内常形成菊花形或玫瑰花形的菌块,外观似硫磺颗粒。该病的主要临诊特征为败血症、肺炎、肾炎、关节炎、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等尿道疾病,流产和心内膜炎,患病动物的皮肤、黏膜或其他组织形成明显的肉芽肿或脓肿。

1、病原

猪放线杆菌为小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长2~3m,宽0.3~0.5m。在组织和培养基上呈丛状或栅栏样,不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在动物组织中能形成带有辐射状菌丝的颗粒状聚集物,外观似硫磺颗粒,呈灰色、灰黄色或微棕色,大小如别针头状,质地柔软或坚硬。组织压片经革兰氏染色,其中心菌体为紫色,周围辐射状的菌丝呈红色。猪放线杆菌可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血琼脂上厌氧培养时,该菌生长良好,48h可见到直径2~3mm的菌落,继而长成扁平干燥、灰色、表面不透明、边缘呈锯齿状的大菌落,不太黏稠,呈β溶血。在血清肉汤培养基生长可形成黏稠的沉淀物。猪放线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迅速将其杀灭。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敏感。流行病学患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放线杆菌常存在于各种年龄健康猪的扁桃体、口腔和健康母猪的阴道。另外,猪的上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也存在该菌。猪放线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损伤的黏膜或皮肤感染。大部分6月龄或更大的公猪在包皮的憩室部位存在有猪放线菌,可能是在几周龄时猪放线菌就定植在这个部位。新生仔猪、哺乳仔猪和断奶猪常出现临诊发病,而母猪和成年猪发病少见。

2、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肺脏的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与病原分离。可用血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观察菌药的溶血现象。

急性咽喉型炭疽。主要侵害颌下、咽后及颈前淋巴结,而肺没有明显的发炎病变。最急性猪肺疫的咽喉部肿胀是咽喉部周围组织及皮下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性炎症,肺有急性肺水肿变等病变。涂片用碱性美蓝液染色后镜检,炭疽可见到带红色荚膜的大杆菌,猪肺疫可见到两端浓染的长椭圆形小杆菌。

猪气喘病。患猪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体温不高,其全身症状轻微。肺炎病变呈胰样或肉样,界限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对称,无化脓或坏死趋向。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胸腔积液,胸膜表面履有淡黄色渗出物,心包液和胸水增多,呈粉红色,部分患猪肺脏与胸膜黏连,肺尖区表面有结缔组织化的黏连附着物。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局限于呼吸系统,肺炎肝变区呈一到的紫红色,而猪肺疫的肺炎区常有红色肝变和灰色肝变混合存在。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不同的病原体。

猪肺疫。咽喉型颈下咽喉红肿发热坚硬,口流涎,剖检可见颈部皮下炎性水肿,有多量淡黄色透明液体。胸膜肺炎型有痉挛性咳速,肺肿大坚实,表面呈暗红色或灰黄红色,肺脏切面大理石花纹,病灶周围一般均表现淤血、水肿和气肿。猪肺疫的肺炎区常有红色肝变和灰色肝变混合存在猪瘟。病变最常见于淋巴结和肾脏,淋巴结水肿,随后呈现周边或弥漫性出血,淋巴结的这种水肿与出血变化,在外观上色彩斑斓,即所谓“大理石样”变化。肾脏被膜下的出血点大小不一,从几乎难以辨认到明显出血斑,但最常出现的是小出血点,即所谓“麻雀卵样”变化。出血点(或斑)还可见于膀胱、喉头、会厌、心脏、肠黏膜、各种浆膜、黏膜以及皮肤。皮肤可呈青紫色。脾脏梗死灶是猪瘟特征性病变。梗死灶大小不一.为稍微凸起的暗疮,单独或连续地呈现在脾脏边缘。在盲肠和结肠有时可见周边肿胀隆起,中央凹陷、坏死的溃疡灶,即“纽扣样”变化或“扣状肿”。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常发生多发性关节炎,运动障碍,鼻黏膜充血、出血,喉头、气管充血,有多量泡沫,脾肿胀,脑和脑膜充血、出血。

副猪嗜血杆菌病。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即见有浆液性胸膜炎、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和关节炎,其中以心包炎和纤维为素性胸膜肺炎的发生率最高。

猪放线菌病的病原
猪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为小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长2~3µm,宽0.3~0.5µm。在组织和培养基上呈丛状或栅栏样,不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在动物组织中能形成带有辐射状菌丝的颗粒状聚集物,外观似硫磺颗粒,呈灰色、灰黄色或微棕色,大小如别针头状,质地柔软或坚硬。组织压片经革兰氏染色,其中心菌体为紫色,周围辐射状的菌丝呈红色。猪放线杆菌可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血琼脂上厌氧培养时,该菌生长良好,48h可见到直径2~3mm的菌落,继而长成扁平干燥、灰色、表面不透明、边缘呈锯齿状的大菌落,不太黏稠,呈β溶血。在血清肉汤培养基生长可形成黏稠的沉淀物。

猪放线杆菌相当不活泼,大多数菌株可分解麦芽糖和木糖,水解淀粉,不利用其他常见糖类,所有菌株可产生尿素酶。甲基红、过氧化氢酶、吲哚、硝酸钾还原试验阴性,不液化凝固的血清和鸡蛋,在石蕊牛奶中轻度碱化。猪放线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迅速将其杀灭。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患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放线杆菌常存在于各种年龄健康猪的扁桃体、口腔和健康母猪的阴道。另外,猪的上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也存在该菌。猪放线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损伤的黏膜或皮肤感染。大部分6月龄或更大的公猪在包皮的憩室部位存在有猪放线菌,可能是在几周龄时猪放线菌就定植在这个部位。未感染的公猪与感染公猪同舍时也会受到感染。饲养公猪的猪圈地板、饲养人员的鞋常受到本病的污染。猪放线杆菌可在交配时从公猪传给母猪。新生仔猪、哺乳仔猪和断奶猪常出现临诊发病,而母猪和成年猪发病少见。
临床症状
放线菌病暴发,可见在一窝或多窝哺乳仔猪,2~4周龄仔猪突然死亡。发病猪体温升高(40℃),皮肤发绀、有出血性淤斑。发病猪喘气,有时伴有震颤或呈划水样。肢体远端充血(导致蹄、尾和耳坏死)和关节肿胀。断奶猪可见厌食、发热、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肺炎。成年猪暴发此病,死亡率低,可见体温升高,在皮肤上出现圆形或菱形红斑,不食,突然死亡。母猪可发生乳房炎、脑膜炎和流产。
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病理变化是肺脏、心脏、肝脏、脾脏、皮肤和小肠的出血,最严重的是肺脏,可见肺小叶坏死和血纤维素蛋白渗出,有化脓性病灶。胸腔和心包膜中血浆和血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多。日龄较大的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可见胸膜炎、心包炎,在肺脏、肝脏、皮肤、肠系膜淋巴结和肾脏可见到粟粒状的脓肿。有的猪可见关节炎和心瓣膜炎。在成年猪,皮肤上可见大量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病变。

若驹放线杆菌感染猪时,病变主要在受害的器官出现扁豆粒至豌豆粒大小的结节样物,小结节可聚集成大结节,最后变成脓肿;结节或脓肿内常含有乳白色或乳黄色的脓液,也可在病变部位出现瘘管或溃烂。
诊断鉴别
依据临诊症状和肺脏的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与病原分离。

可取肺脏病变组织做成涂片,或取淋巴结做成触片,经革兰氏染色或美蓝染色、镜检。可用血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的溶血现象。

防治措施
猪群发病后,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可用青霉素(300万IU)、链霉素、庆大霉素(40万~100万IU/头猪,每天肌肉注射2次)等进行治疗。也可用氨苄青霉素(20mg/kg体重)进行治疗20天,或恩诺沙星(10mg/kg体重)治疗10天。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1g/kg体重),饮水中添加多维、葡萄糖,连用7天,有利于发病猪群病情的控制。
预防
猪放线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健康猪的扁桃体和上呼吸道,因此,对本病的预防应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饲喂高营养的全价料,搞好猪舍的卫生消毒,防止皮肤、黏膜受损,局部损伤后及时处理与治疗,在饲料中定期适当添加抗生素药物,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

猪肾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 猪肾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肾虫病是由猪肾虫(有齿冠尾线虫)引起的,又称冠尾线虫病。猪肾虫的成虫寄生在肾周围脂肪、肾盂和输尿管壁上形成的囊内。移行过程中通过肝,迷途的虫体可以出现于肺及其他组织。该病在南方各地较为普遍,危害也较为严重。由于养猪条件的改善,猪肾虫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减少。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肾虫病的病因、临床症状猪肾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虫体特征

成虫的体型比较粗壮,外观如同火柴杆。新鲜虫体呈灰褐色,体壁比较透明,隐约能够看到体内器官。口囊呈杯状,且囊壁比较肥厚,口缘处存在6个角质隆起和一圈细小的叶冠,口囊底部存在6-10个小齿。雄虫体长为2.0-3.ocm,在腹肋并行有较小的交合伞,基部是一个总干;侧肋基部也是一个总干,前侧肋比较细小,而中侧肋及后侧肋相对较大;外背肋非常细小,由背肋基部分出粗壮的背肋,且末端分成4个小支。2根交合刺长度相同或者不相等,存在引器和副引器。雌虫体长为3.0-4.5cm,阴门接近于肛门处。虫卵呈较大的灰白色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大小为(90-125)μmχ(50-70)μm,卵壳较薄,卵内含有32-64个胚细胞,呈深灰色,且卵壳与胚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隙。虫卵的发育与温度紧密相关,一般在8℃条件下,大部分在4天后发生死亡;在12℃条件下无法正常发育;在12-16℃条件下,6天之后会孵出幼虫,但具有较低的孵出率;在19℃条件下,43h之后就能够开始孵化;在22℃条件下,36h之后就开始孵化;在26-28℃条件下,24h之后就开始孵化;在35℃条件下,经过更短的时间就能够孵化,且此时孵出率能够达到80%左右。虫卵和幼虫具有非常弱的抵抗阳光直射和干燥的能力,如在低于21℃温度的干燥环境中,经过56h都会死亡;在温度为32-40℃的潮湿或者干燥环境中,虫卵在阳光照射1-3h都会死亡。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幼虫只能够生存35min;在潮湿土壤中,第1期幼虫以及感染性幼虫在阳光照射的30-40℃条件下,经过3-5min就都会死亡。虫卵和幼虫在1%敌百虫、煤酚皂液、硫酸铜等溶液中不会被杀死,但在5%烧碱溶液、1%-4%的漂白粉(含有效氯浓度)下作用15min就会被杀死。需要注意的是,幼虫通常存在于土壤表层以下的2cm处,较难受到化学药物的影响,从而能够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

2、病因分析

猪通过皮肤或者消化道侵入感染性幼虫,并通过体循环或者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接着幼虫会穿过肝包膜而侵入腹腔,然后逐渐移动到肾脏或者输尿管壁组织中,使该处形成包囊,且进一步发育变为成虫。虫体侵入到肾脏,由于虫体对其造成机械性刺激,初期会导致肾黏膜增厚,且呈进行性肿胀,并逐渐由于排尿困难而使肾盂肌肉组织的肌层发生肿大,造成肾腔不断扩展,导致肾盂内在压明显升高。由于长时间无法排出尿液,会导致肾盂内积聚较多的炎性产物,后期就会使肾盂变成一个含有大量脓液的大囊腔。

3、临床症状

病猪轻度感染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是皮肤发生炎症,并形成红色小结节和丘疹,且被毛粗乱失去光泽;严重感染时,精神不振,食欲较差,生长发育缓慢,伴有皮炎、贫血,具有较多腹水,尿液浑浊黏稠,其中混杂白色絮状物。后肢逐渐无力、麻痹或者僵硬,走动不稳,较难站立。少数病猪呈急性肾炎症状,明显弓背,排出血尿和蛋白尿。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性欲降低或者无法正常配种;母猪患病后无法受孕,或者发生流产。由于大量幼虫在病猪体内发育和移动过程中会产生机械性刺激并分泌毒素,从而导致机体全身发生水肿、贫血以及黄疸。

4、实验室诊断

在清晨取病猪排出的尿液,放在烧杯中进行35min沉淀,接着倾去上层尿液,将烧杯底放在黑色背景上,肉眼可见杯底存在白色的虫卵颗粒,其具有较大黏性;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虫卵呈灰白色的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较薄。剖检病死猪时取肝包囊,将脓液挤在载玻片上,接着放上盖玻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外观如同火柴杆的灰褐色虫体,且体壁透明。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可选择使用下述三种药物进行治疗:按每50千克体重使用20mL浓度为50gjL左旋咪唑口服液,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或者直接肌肉注射左旋咪唑注射液;也可按每33千克体重皮下注射1mL畜虫净注射液(每升含有10g阿维菌素);也可按体重使用o.15gjkg阿福丁粉剂(每克含有2mg阿维菌素,添加在饲料中混饲。

加强饲养管理。为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可训练猪在固定地点进行排便,并及时疏通排尿沟。运动场、猪舍要经常打扫,并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排便的地方,确保地面干燥、清洁。一般每间隔3-4天使用沸水浇洒地面,或者喷洒漂白粉、生石灰水溶液进行消毒,能够将幼虫和虫卵杀灭。猪群要饲喂富含均衡营养的饲料,并注意补充无机盐、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猪肾虫病的临床症状
幼虫对肝组织的破坏相当严重(第四期、第五期幼虫的大小已经接近于成虫,虫体数量多时,机械性地损伤就可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引起肝出血、肝硬化和肝脓肿。临诊表现为病猪消瘦、生长发育停滞和腹水等。当幼虫误入腰肌或脊髓时,腰部神经受到损害,病猪可出现后肢步态僵硬、跛行、腰背部软弱无力,以至后躯麻痹等症状。
病理变化
幼虫对肝组织的破坏相当严重,引起肝出血、肝硬化和肝脓肿。
诊断鉴别
对5月龄以上的猪,可在尿沉渣中检查虫卵。用大平皿或大烧杯接尿(早晨第一次排尿的最后几滴尿液中含虫卵最多),放置沉淀一段时间后,倒去上层尿液,在光线充足处即可见到沉至底部的无数白色的圆点状的虫卵,即可做出初步诊断。镜检虫卵可最后确诊。
5月龄以下的仔猪,只能在剖检时,在肝、肺、脾等处发现虫体。
防治措施
治疗
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20mg,拌入饲料中喂服。
左咪唑每千克体重5~7mg,一次肌注,驱虫效果可达58.3%~87.1%,并能抑制肾虫排卵77~105天。
多拉菌素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预防
着重加强检疫,防止购进病猪;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猪场保持干燥和清洁,定期用3%漂白粉或10%硫酸铜溶液消毒。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淘汰母猪。

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随着生猪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猪场内疑似伪狂犬病病例有增多趋势,每个地方都有相继爆发伪狂犬病疫情的报道给养猪业带来较大危害。在生猪生产中,该病尤其对仔猪危害最大,发病率、死亡率均可达到100%,对成年猪影响也较大。现给大家讲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有囊膜、呈正二十面体对称,表面有放射状纤突的DNA病毒,在多种动物细胞中繁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和核内包涵体。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可存活1个多月。

2、流行现状及特点

据资料显示:2006~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对河南各规模养猪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野毒阳性率在1.15%~16.98%之间,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以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发病为主。主要原因是发病场为狂犬疫苗免疫不规范。

在一般条件下,猪、犬、猫、牛、羊、水貂等哺乳动物均可感染,除猪以外,其他动物感染均以死亡告终。感染伪狂犬病毒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从病猪唾液、鼻液、阴道黏液、精液、乳汁及尿液中排出,在养猪场内一直存活,在猪群中不断传播和感染。该病主要通过猪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经呼吸道发生感染。通过接触患病猪的尸体也能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也能感染。此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3~6天,最长可达10天。临床表现随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天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随后出现兴奋不安、运动失调、前冲、后退、转圈、全身肌肉痉挛、头向后仰、四肢划水状运动,病程1~2天,病死率为100%。断奶仔猪发病时体温为41℃以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腹泻,有的发生呕吐现象,并伴有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等神经症状,病死率一般为20%~50%。成猪大多呈隐性感染,偶有咳嗽、呕吐、腹泻,但症状轻微,死亡率很低,多数能耐过。繁殖母猪表现为延迟分娩、产后发情延迟、返情率高、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大多流产、流产率高达50%左右、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种公猪表现为睾丸肿硬、萎缩,精子活力差,性欲降低或性功能丧失等。

4、防控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有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种,从外面购买的种猪,严格执行引种隔离检疫制度,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新引进种猪(包括精液)必须来自阴性猪场,隔离观察30~50天,2周后采血进行抗体测定,如抗体为阴性,方可进入猪群。种猪场的母猪每3个月应抽血检测1次。养猪场也可通过淘汰阳性种猪,做好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但对一般消毒药物却很敏感,一定浓度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在猪群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应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或1:300复合酚、复合醛消毒液,每周定期消毒1次以上。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每2~3天必须消毒1次。同时,养猪场的粪尿还须放入发酵池或沼气池进行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与扩散。养猪场常用消毒剂有0.5%石灰水、0.5%碳酸钠溶液、5%石炭酸溶液、1%~3%氢氧化钠溶液、酚溶液、醛溶液等。

现已研制出的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基因缺失苗。不同猪群应免疫不同的疫苗。断奶仔猪可选用弱毒苗,种猪可选用灭活苗或弱毒苗。推荐免疫程序:仔猪1日龄滴鼻进行第一次免疫,35~4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70~7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进行第一次免疫,间隔3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经产母猪每年都须免疫3次,每次间隔4个月。

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要及时向上级防疫部门报告。对可疑病猪进行隔离,同时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对发病猪场进行封锁,淘汰、扑杀病猪和阳性猪,对假定健康猪群和阴性猪用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暂停生猪和猪产品交易,对病猪尸体、死胎、流产物、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Ⅰ型疱疹病毒而导致,具有多种症候群,主要是呼吸困难、繁殖障碍、神经症状等。猪群发病后,往往会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等,公猪利用性能较差或者失去利用价值,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

1、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该病重要的传染源。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病猪直接接触可以感染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伤口、配种精液等途径感染。母猪感染该病后6~7天乳汁中有病毒,持续3~5天,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该病。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率几乎达100%。牛与猪之间可以互相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性发生,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在常年产仔的情况下,季节性不明显。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越高,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较低。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2周龄内的仔猪最易感。病初精神沉郁,发热,厌食,呕吐,眼球上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为共济失调、痉挛、麻痹、转圈,倒地后四肢呈游泳样滑动。一般神经症状出现后2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100%。3~4周龄仔猪病程稍长,病死率为35%-60%。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可恢复。妊娠母猪易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公猪感染后将失去配种价值。

3、病理变化

一般病猪无特征性病变。在临床上呈现严重神经症状的病猪,死后剖检,可见到明显的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胃肠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脏和脾脏有灰白色坏死灶。组织学检查: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呈非化脓性脑膜炎及神经节炎变化,有明显的血管套和胶质细胞坏死。在鼻咽黏膜、脾脏和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有核包涵体。

4、诊断要点

根据病猪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以及病理资料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验,可采用家兔接种试验和血清学诊断。实验室检验:①动物接种试验。取病料(病猪患部水肿液、脊髓以及脑组织等),用生理盐水制成1:10组织悬液,加抗生素处理,离心,取上清液1~2mL,注射于家兔后腿外侧皮下或肌肉内,家兔接种后2~3天,注射部位发生奇痒,不断啃咬局部,致使局部皮肤脱毛、出血,经1—2天后麻痹而死亡。可确诊为猪伪狂犬病。②血清学检查。如免疫荧光试验,用免疫荧光检查脑、扁桃体压片或冷冻切片,见细胞内有荧光,可以确诊,几小时即可获得可靠结果。还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均可做出准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李氏杆菌病、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相区别。

5、预防措施

第一,防止从疫区购人种猪时带进该病传染源。引进前要做好产地检疫,血检阴性者方可引进;引进后,还要先隔离检疫1个月,并采血送实验室检验为阴性者,方可混群饲养。第二,做好养猪场内消毒工作,切断感染途径。第三,消灭养猪场内的鼠类和野生动物,清除传播媒介。第四,做好种猪场种猪群的定期采血检查,对血检阳性猪必须及时淘汰。

6、发病后迅速扑灭措施

隔离。对伪狂犬病的血清学检测出来的阳性猪(病猪)和同群猪(假定健康猪)进行紧急分群隔离管理。对检出的阳性猪进行隔离饲养,然后淘汰处理;对假定健康猪(同群猪)进行隔离饲养、隔离观察、隔离免疫接种。

消毒。对病猪污染的圈舍、场地、交通工具、用具等,可选用3%火碱液进行喷洒和刷洗消毒,每平方米面积用3%火碱液400mL,对养猪舍要进行带猪消毒,要做到每2天消毒1次;对舍外的环境消毒,要做到每10天消毒1次。

免疫,就是紧急免疫接种。要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指导下,对假定健康猪和周围受威胁的猪进行免疫接种,形成“免疫带”。对种猪场,发病后可选用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疫苗,仔猪断奶时首免,30天后进行二免;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建议产前30天,进行二免);种公猪每4个月免疫接种1次,种猪场一般不宜选用弱毒疫苗。对育肥猪场,发病后可采用全面免疫的方法,除发病的乳猪和仔猪予以扑杀外,其余的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K61弱毒株),乳猪第一次肌内注射疫苗0.5mL,断奶后再肌内注射疫苗1mL;3月龄以上中猪、成猪及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肌内注射疫苗2mL,免疫期1年。也可注射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苗。

有效治疗。对有保种价值的猪进行治疗。因该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但耐过猪长期携带病毒,应继续隔离饲养,跟踪检疫。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也能感染。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惟一可能的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

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有时可见肝脏小叶周边出现凝固性坏死。肺泡隔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鉴别
根据疾病的临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要注意与猪细小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弓形虫及布鲁氏菌等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相区别。

分离
1.病毒分离鉴定病毒的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患病动物的多种病料组织如脑、心、肝、脾、肺、肾、扁桃体等均可用于病毒的分离,但以脑组织和扁桃体最为理想,另外,鼻咽分泌物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病料处理后可直接接种敏感细胞,如猪肾传代细胞(PK-15和IBRS-2)、仓鼠肾传代细胞(BHK-21)或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接种后24~72小时内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若初次接种无细胞病变,可盲传3代。不具备细胞培养条件时,可将处理的病料接种家兔或小鼠,根据家兔或小鼠的临诊表现做出判定,但小鼠不如家兔敏感。分离到病毒后再用标准阳性血清做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切片
2.组织切片荧光抗体检测取患病动物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其优点是快速,在几小时内即可获得可靠结果,对于新生仔猪,其敏感性与病毒分离相当,但对于育肥猪与成年猪,该法则不如病毒分离敏感。
PCR
3.PCR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如鼻咽拭子或组织病料中扩增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与病毒分离鉴定相比,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诊诊断。

血清学
4.血清学诊断多种血清学方法可用于伪狂犬病的诊断,应用最广泛的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都是最好的,并且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的诊断方法。但由于中和试验的技术条件要求高、时间长,所以主要是用于实验室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样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3~4h内可得出试验结果,并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广泛用于伪狂犬病的临诊诊断。另外,近几年来,乳胶凝集试验以其独特的优点也在临诊上广泛应用,操作极其简便,几分钟之内便可得出试验结果。
鉴别
5.鉴别诊断猪伪狂犬病病毒鉴别诊断方法是在使用基因标志疫苗的基础上应用的一类诊断方法。由于PRV中存在多个非必需糖蛋白基因,缺失这些基因的病毒突变株不能产生被缺失基因所编码的糖蛋白,但又不影响病毒在细胞上的增殖与免疫原性。将这种基因缺失标志疫苗注射动物后,动物不能产生针对缺失蛋白的抗体。因此,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将自然感染野毒的血清学阳性猪与注苗猪区分开来。目前,缺失疫苗缺失的糖蛋白基因主要为gE和gG基因,也有缺失gC、gB基因的。针对缺失的糖蛋白已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等表达系统的表达产物建立了相应的鉴别诊断方法:gE-ELISA、gG-ELISA、gC-ELISA、gB-ELISA以及gE-LAT、gG、LAT等,实验证实这些方法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诊检测,同时乳胶凝集还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已有gE-ELISA、gG-ELISA和gE-LAT、gG-LAT问世。
防治措施
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首先从种猪群净化,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
1、免疫接种: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2次均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在怀孕后期(产前20-40天或配种后75-95天)实行1-2次免疫。母猪免疫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产前20-40天实行2次免疫的妊娠母猪,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第二次使用蜂胶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0天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19日龄或23-25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频繁发生的猪群应在仔猪3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保育和育肥猪群应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均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治疗:
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前期只要靠预防为主。如果发病可以使用猪血清抗体进行治疗。
猪场净化技术要点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猪流感的发病特点 猪流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流感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季节性疾病,一旦温度比机体承受能力高的话,很容易导致病发。猪流感对于猪群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传染性非常强,甚至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和其他牲畜。为了尽可能提高猪群的饲养效益,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猪流感发病特点以及科学的防控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感的发病特点猪流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发病特点

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猪都能够发生该病,且全年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其中在早春、深秋以及初冬等阶段的发病率较高。日前,猪群中有两种血清亚型病毒比较流行,即HIN1以及H3N2。一般来说,病猪如果没有发生感染时,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是如果混合感染其他病毒,就可能促使病情加重,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也就是说,猪流感的发生较为复杂,一般与环境中的多凶子密切相关,如果只单一感染病原体,具有较小的危害,如果发生混合感染会增加控制疾病的难度。另外,猪流感发生后,病猪较难彻底治愈,且非常容易ILIJ现复发。该病主要通过猪间鼻对鼻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也能够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常在气温发生较大变化时出现暴发,如气候骤变的早春、晚秋以及气候寒冷的冬季。

2、临床症状

猪流感具有1~3天的潜伏期,且能够大面积发生、快速传播,大部分呈现群体性感染的症状。病猪的主要症状是体温急剧变化,停止采食,反应迟钝,往往卧地。少数病猪的胴体发紫,关节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4 68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