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68yangzhi.com - 养牛和猪】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是由于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而导致。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急性出血性和慢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尤其是随着养猪业快速朝集约化模式发展,造成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诊断和预防方法。
1、病原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放线杆菌属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本菌包括两个生物型,生物I型和生物Ⅱ型。生物I型即依赖V因子生长的原胸膜肺炎嗜血杆菌;生物Ⅱ型即引起猪坏死性胸膜肺炎的似溶血性巴斯德氏菌,生长不依赖V因子。生物I型菌株为球杆菌或纤细的小杆菌,偶尔也有纤维状形态;生物Ⅱ型菌株呈杆状,比生物I型菌株大些,并且具有两极浓染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有荚膜。某些菌株具有周身性纤毛,特别是生物I型菌株的周身性纤毛非常纤细。生物I型菌株的酶系统不够完备,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V因子,不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加V因子的牛心肌浸汁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6~8h就可出现菌落,10h左右菌落直径可达1^1.5mm。菌落呈圆形、凸起(或稍扁平)、半透明状。生物Ⅱ型菌株生长时不需要V因子,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加V因子的牛心肌浸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稍大。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龄左右的青年猪最为易感。
2、流行
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猪咳嗽或呼气时将病菌散布于空气中,通过空气飞沫传染给其他猪。猪群之间的传播主要是因引入带菌猪或慢性病猪而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猪群差异很大,一般为50%左右。我国北方地区分离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血清5型和7型居多.
潜伏期依菌株毒力和感染量而变化,自然感染一般为l~2天,人工感染为4~12天。临床表现,随猪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和猪群的卫生管理状况而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表现有少数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5℃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有的甚至呕吐。迅速出现呼吸急促,高度困难,使病猪不愿卧地,伸颈或呈犬坐姿势,张口伸舌,如不及时治疗常在24~36h内窒息而死,一些病猪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临死前从口、鼻中流出大量带血色的泡沫状液体。
慢性型:表现体温不高,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增重缓慢。如能耐过4天以上,则症状可逐渐消退自行康复。很多病猪感染后,症状轻微呈亚临床感染,当遇到应激时,如长途运输、气候剧变等可导致急性发作。
3、病理
在24h以内死亡的急性病猪,胸腔只见淡红色渗出液,肺充血、水肿。病程在24h以上的病猪,剖检可见肺脏的心叶、尖叶充血,呈紫红色,肺间质充满淡红色胶样液体,在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于表面,并有黄色渗出物。除胸腔外,腹腔有时也由纤维素性渗出液;肝充血,呈暗红色。脾肿大、柔软、呈暗黑色;肠系膜淋巴结有时肿大,充血呈紫红色;消化道常不见明显病变。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纤维素性胸膜炎是其特征,肺脏有肝变的肺炎区,肺炎区为硬化或坏死性病灶,其大小如鸭蛋或拳头大小。表面有结缔组织化的黏连性附着物,常与胸膜黏连。这些慢性和隐性猪的表面看来与健康猪一样,临床上往往看不见症状,只在屠宰时才发现。有个别猪可出现关节炎、心内膜炎和不同部位的脓肿等病变。
4、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一般可作出诊断。急性病例应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或猪链球菌病相区别,慢性病例则应与猪喘气病.多发生浆膜炎等相区别。隐性感染猪的检出和与其他传染病的鉴别要靠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来完成。
5、预防
由于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之间交互免疫性不强,因此应从当地猪群分离菌株,制作灭活苗,对受威胁猪场的母猪和2~3月龄的猪进行免疫,可有效控制胸膜肺炎的发生。无该病的地区和猪场,在引种时应对种猪进行检疫,严防引进病猪或带菌猪。对发病猪场应进行全面的血清学检查,彻底淘汰血清学阳性的带菌猪,并结合药物防治的方法来消除该病。平常应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做好防病的各项日常工作。
6、治疗
该病发病急,死亡快,应采取综合治疗和防病措施,方容易取得良效。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对猪舍、猪栏进行彻底消毒;对病猪可应用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应按时用药,且剂量要足。与病猪同群、同舍的猪及受威胁的猪群,在饲料内应添加适量的土霉素原粉(600g/t)喂服,可有效地防止新病例的出现。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的病原体以前称为胸膜肺炎嗜血杆菌(Haemophiluspleuropneumonia),因其与林氏放线杆菌的DNA具有同源性,故于1983年将之列入放线杆菌属,称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pleuropneumonia)。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具有典型的球杆形态,能产生荚膜,但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本菌的特性是在血液琼脂上具有溶血的能力。据报道,本菌有15个血清型,其中第五血清型分为5A和5B两个亚型,血清型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荚膜多糖和菌体的脂多糖。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之杀灭。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5月龄的猪最易感。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而无症状有病变猪,或无症状无病变隐性带菌猪较为常见。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猪具有高度宿主特异性,急性感染时不仅可在肺部病变和血液中检出,而且在鼻漏中也大量存在。因此,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病原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大群集约饲养的条件下最易接触感染。据报道,当本病急性暴发时,常可见到感染从一个猪舍跳跃到另一个猪舍。这说明较远距离的气溶胶传播或通过猪场工作人员造成的污染之间接触传播也能起重要的作用。
猪群之间的传播主要是因引入带菌猪或慢性感染的病猪;饲养环境不良,管理不当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传播,并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据调查,初次发病猪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经过一段时间,逐渐趋向缓和,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减少。因此,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异,发病率通常在8.5%~100%之间,病死率在0.4%~100%之间.当卫生环境不好和气候不良时,也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潜伏期依菌珠的毒力和感染量而定,通常人工接种感染的潜伏期为1~12小时,自然感染的快者为1~2天,慢者为1-7天。死亡率随毒力和环境而有差异,但一般较高。根据病猪的临床经过不同,一般可将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种。
1.最急性型一只或几只仔猪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1.5℃以上,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并有短期的下痢与呕吐。病初循环障碍表现得较为明显,病猪的耳、鼻、腿和体侧皮肤发绀;继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常站立不安或呈现犬卧姿势;临死前从口鼻流出泡沫样带血色的分泌物,一般于发病24~36小时内死亡。也有的猪因突发败血症,无任何先兆而急速死亡。
2.急性型有较多的猪同时受侵。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损,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较严重的呼吸障碍症状。病猪多卧地不起,常呈现犬卧或犬坐姿势,全身皮肤淤血呈暗红色;有的病猪还从鼻孔中流出大量的血色样分泌物,污染鼻孔及口部周围的皮肤。如及时治疗,则症状较快缓和,能度过4天以上,则可逐渐康复或转为慢性。此时病猪体温不高,发生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
3.亚急性和慢性型很多猪开始即呈亚急性型或慢性经过。病猪的症状轻微,低热或不发热,有程度不等的间歇性咳嗽,食欲不良,生长缓慢;并常因其他微生物(如肺炎支原体、巴氏杆菌等)的继发感染而使呼吸障碍表现明显。
死于本病的病猪,全身多淤血而呈暗红色,或有大面积的淤斑形成。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局限于呼吸器官。最急性病例,眼观患猪流有血色样鼻液,气管和支气管腔内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炎病变多发生于肺的前下部,而不规则的周界清晰的出血性实变区或坏死灶则常见于肺的后上部,特别是靠近肺门的主支气管周围。肺泡和肺间质水肿,淋巴管扩张,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急性死亡的病例,肺炎多为两侧性。常发生于心叶、尖叶及隔叶的一部分。病灶的界限清晰,肺炎区有呈紫红色的红色肝变区和灰白色灰色肝变区;切面见大理石样的花纹,间质充满血色胶冻样液体。肋膜和肺炎区表面有纤维素物附着,胸腔有混浊的血色液体。
亚急性型病例,肺脏可能发现大的干酪性病灶或含有坏死碎屑的空洞。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致使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此时,在病猪的气管内常见大量的黄白色化脓性纤维素性假膜。肺表面被覆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被机化后常与肋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常于隔叶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结节,其周围有较厚的结缔组织包绕,肺的表面多与胸壁粘连。
镜检,不论是急性型还是亚急性型,肺脏的主要病变均为纤维素性肺炎变化。红色肝变期时可见肺泡隔的毛细血管极度扩张,肺泡腔中充满红细胞、纤维蛋白和浆液;灰白色肝变期时肺泡腔内则有大量的嗜中性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此时的肺间质则明显水肿、增宽,其中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淋巴栓形成)。
依据临床症状和特殊的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从支气管或鼻腔分泌物和肺部病变中很容易分离到病原体,但从陈旧的病灶中很难分离到病原。在新疫区,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实验室检查的常用方法是:从气管或鼻腔采取分泌物,或采取肺炎病变部,涂片,作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可看到红色(阴性)的小球杆菌;或将病料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也可采取血清进行补体结合反应、凝集反应等试验。
诊断本病时需与猪肺疫、猪气喘病等相区别。
1.猪肺疫本病与肺猪疫的症状和肺部病变都相似,较难区别,但急性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织、浆膜和黏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往往局限于肺和胸腔。猪肺疫的病原体为两极着染的巴氏杆菌,而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球杆状或多形态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2.猪气喘病本病与猪气喘病的症状有些相似,但猪气喘病的体温不高,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呈胰样或肉样变,病灶周围无结缔组织包裹,而有增生性支气管炎变化。
对本病采取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条件。
1.抗菌药疗法常用有效的治疗药物有氯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肌肉或皮下大剂量注射,并重复给药。
一般的用药剂量为:氯霉素肌注或静注,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每天2~4次;青霉素肌注,每头每次40万~100万单位,每日2~4次。能正常采食者,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剂量为每千克饲料中加入土霉素0.6克,连服3天,可以控制本病的发生。
当连续使用某种药物数天而无效时,可能细菌对该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应立即更换药物,或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或注射庆增安,每次每千克体重用药量为0.1毫升,一天两次。最好青链霉素合并使用,土霉素1~3克溶于5%氯化镁10毫升中,分点肌注,每天或隔天一次,也可连续静注10%磺胺嘧啶钠100毫升,一天两次。
2.中药疗法常用的药物为清热止咳散加减。处方:当归20克、冬花30克、知母30克、贝母25克、大黄40克、木通20克、桑皮30克、陈皮30克、紫菀30克、马苋铃20克、天冬30克、百合30克、黄芩30克、桔梗30克、赤芍30克、苏子15克、瓜萎50克、生甘草15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在用此方的时候,可根据病猪的不同体质,不同的发病时期,出现的不同症状而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调整。
病初,可加杏仁、苏叶、防风和荆芥等。
中期,病猪发热时,加栀子、丹皮、杷叶;热盛气喘者,加生地、黄柏、重用桑皮、苏子、赤芍;流脓性鼻涕时,减天冬、百合、加金银花、连翘、栀子,重用桔梗、贝母、瓜萎等;粪便干燥时,加蜂蜜100克;口内流涎时,加枯矾15克;胸内积水时,重用木通、桑皮、加滑石、车前、旋覆花、猪苓、泽泻等;对老龄体弱的病猪,应酌减寒性药物,重用百合、天冬、贝母、。加秦艽和鳖甲等。
后期,肺胃虚弱的病猪,减寒性药物,重用当归、百合、天冬,加苍术、厚朴、枳壳、榔片、半夏等;血气虚弱者,减寒性药物,重用当归、百合、天冬,加白术、党参、山药、五味子、白芍、熟地、秦艽、黄芪和首乌等。
1.常规预防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是对无病猪场应防止引进带菌猪,在引进种猪前应用血清学试验进行检疫。本病由于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交互免疫性不强,因此,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一般可从当地分离病菌,制备灭活苗,对母猪和2~3月龄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此法具有较好的地区性防疫作用。
2.紧急预防猪群一旦发生本病,可能大多数猪已被感染,在尚无菌苗应用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是对猪群普遍检疫,淘汰阳性猪;二是以含药添加剂饲喂,同时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应激因素,用2%火碱水每周消毒两次,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编辑推荐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一种重要呼吸道疾病,在许多养猪国家流行,已成为世界性工业化养猪的五大疫病之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抗生素对本病无明显疗效。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措施。
1、发病机理
引起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荚膜。目前,已经明确该菌有12个血清型,其中第5型又分成2个亚型。病菌血清型不同所具有的毒力有所不同,且主要血清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交叉免疫性。
通常来说,健康猪经由呼吸污浊的空气感染放线杆菌,并通过呼吸道侵入到肺脏,在肺泡上皮附着,然后肺泡的巨噬细胞会快速将病菌吸附或者吞噬,由于病菌生成大量的毒素而导致肺部发生病变,如肺泡壁水肿、淋巴管扩张、毛细血管堵塞等,最终造成毛细血管壁发生坏死以及破裂,从而导致存在于血浆中的红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引起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超过41.5℃,精神沉郁,采食量急剧减少或者停止采食,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往往呈犬坐姿势;有混杂血液的泡沫样分泌物从口鼻流出,且耳部、鼻端以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通常从开始出现症状到死亡只需要不到48h,耐过后转变为亚急性型或者慢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病程持续较长时间,一般在15-20天左右,病猪表现出轻度发热或者不出现发热,呈现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者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肉料比下降。病猪拒绝活动,人为驱赶猪群时往往独自掉队,只有在采食时才会勉强爬起。慢性型病猪一般会发生继发性肺炎,生长发育缓慢,形成僵猪。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见耳鼻以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胸水较多,心包积液明显;肺部发生充血、出血,肺泡间质明显水肿,肺表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部分肺部与胸膜会发生粘连,隔叶上存在呈暗红色的坏死灶,尖叶和心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胰样病变;支气管和气管含有大量的血色泡沫样的黏液性分泌物;肝脏形成瘀血,颈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个别病猪死后皮肤苍白,表面存在出血点,严重消瘦,全身淋巴结都发生肿大,且腹股沟淋巴结切面存在灰白色坏死灶,肝脏发生萎缩,呈暗红,肠道黏膜发生出血。
4、实验室检查
病原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肺脏、肝脏组织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涂布,在37℃进行24h培养,会长出针尖大小的圆形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中心隆起,周围形成明显的β—溶血环;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涂布也能够生长良好。挑取单个菌落经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两极着色较深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者小纤细杆菌。
小白鼠接种。取自然感染病死猪病料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在37℃进行24h培养,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取菌苔进行数秒钟的电动振荡,在其完全分散后采取麦氏比浊管法制成每毫升含有40亿活菌的接种液。取4只体重为20-30g的健康小白鼠,其中2只腹腔注射o.2mL接种液,另2只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小白鼠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而注射接种的2只小白鼠在40-48h内发生死亡,对其进行剖检发现肺脏变成暗红色,且前叶和心叶存在不同大小的紫红色斑点。在无菌添加下取死亡小白鼠的病变肺脏组织,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涂布,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挑取长出的单个菌落进行染色镜检,能够看到两极染色较深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者纤维杆菌,且体型小。
5、防治措施
病猪能够采食时,可采取在饲料中加入药物进行治疗。例如,按每吨饲料添加130g支原净、100910%氟苯尼考混饲,连续使用3天;之后添加量减半,再连续饲喂2周。也可按每吨饲料添加800g磺胺二甲嘧啶、300g北里霉素、200gTMP混饲,连续使用7天;之后添加量减半,再连续饲喂2周。也可按每吨饲料添加200-400g地米考星混饲,连续使用7天。也可按每吨饲料添加250g阿莫西林、180g强力霉素、150980%支原净混饲,连续使用7天。还可按每吨饲料添加120g强力霉素、80980%支原净,同时按每千克料添加250mg增效磺胺甲基异唑,连续使用10天。如果病猪无法采食,要采取注射给药的方式治疗。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5mgjkg头孢噻呋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按每1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2.5mL咳喘1号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由于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存在,本病最常发生于育成猪和成年猪(出栏猪)。急性期死亡率很高,与毒力及环境因素有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其他疾病的存在有关,如伪狂犬病及PRRS。另外,转群频繁的大猪群比单独饲养的小猪群更易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污染排泄物或人员传播。猪群的转移或混养,拥挤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气温突然改变、潮湿以及通风不畅)均会加速该病的传播和增加发病的危险。急性:突然发病,个别病猪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病猪体温达到41.5℃,倦怠、厌食,并可能出现短期腹泻或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脉搏增加,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血性泡沫从嘴、鼻孔流出。病猪于临床症状出现后24~36小时内死亡。急性:病猪体温可上升到40.5~41℃,皮肤发红,精神沉郁,不愿站立,厌食,不爱饮水。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有时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极度痛苦,上述症状在发病初的24小时内表现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l~2天内因窒息死亡。亚急性和慢性:亚急性和慢性多在急性期后出现。病程长约15~20天,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食欲减退,肉料比降低。病猪不爱活动,驱赶猪群时常常掉队,仅在喂食时勉强爬起。慢性期的猪群症状表现不明显,若无其他疾病并发,一般能自行恢复。同一猪群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猪。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猪的潜伏期约为1~7天或更长。由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病原的感染数量的差异,临诊上发病猪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沉郁,废食,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猪于出现临诊症状后24~36h内死亡。有的病例见不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此型的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心衰。皮肤发红,精神沉郁。由于饲养管理及其他应激条件的差异,病程长短不定,所以在同一猪群中可能会出现病程不同的病猪,如亚急性或慢性型。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在39.5~40℃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呼吸异常,生长迟缓。病程几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发病24小时以上的病猪。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肺出血、间质增宽、有肝变。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喉头充满血性液体,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硬实肺炎区,病灶硬化或坏死。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1.最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2.急性型急性期死亡的猪可见到明显的剖检病变。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3.亚急性型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
4.慢性型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常发生于膈叶),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结节有的在肺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或与肺之间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在发病早期可见肺脏坏死、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和血小板激活,血管内有血栓形成等组织病理学变化。肺脏大面积水肿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急性期后则主要以巨噬细胞浸润、坏死灶周围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及纤维素性胸膜炎为特征。
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育成猪和架子猪以及天气变化等诱因的存在,比较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做出初诊。确诊要对可疑的病例进行细菌检查。鉴别诊断在病的最急性期和急性期,应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做鉴别诊断。慢性病例应与猪喘气病区别。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发生,但以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突然死亡,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常发生于4~5月和9~11月。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气候骤变等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临诊症状和病理学诊断急性病猪出现高热、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拒食、死亡突然,死亡率高。死后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胸腔,可见肺脏和胸膜有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和坏死性出血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
3.实验室诊断包括直接镜检、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1)直接镜检从鼻、支气管分泌物和肺脏病变部位采取病料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如见到多形态的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或纤细杆菌,可进一步鉴定。
(2)病原的分离鉴定将无菌采集的病料接种在7%马血巧克力琼脂、划有表皮葡萄球菌十字线的5%绵羊血琼脂平板或加人生长因子和灭活马血清的牛心浸汁琼脂平板上,于37℃含5%~10%CO2条件下培养。如分离到的可疑细菌,可进行生化特性、CAMP试验、溶血性测定以及血清定型等检查。
(3)血清学诊断包括补体结合试验、2-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国际上公认的方法是改良补体结合试验,该方法可于感染后10天检查血清抗体,可靠性比较强,但操作烦琐,河南天行健认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为实用。
本病应注意与猪肺疫、猪气喘病进行鉴别诊断。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常局限于肺和胸腔。猪肺疫的病原体为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小球杆状的放线杆菌。猪气喘病患猪的体温不升高,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呈胰样或肉样病变,病灶周围无结缔组织包裹。
治疗
虽然报道许多抗生素有效,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本病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实践中选用氟甲砜霉素肌肉注射或胸腔注射,连用3天以上;饲料中拌支原净、强力霉素、氟甲砜霉素或北里霉素,连续用药5~7天,有较好的疗效。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抗生素的治疗尽管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并不能在猪群中消灭感染。
猪群发病时,应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并要使用足够剂量的抗生素和保持足够长的疗程。本病早期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而选择抗菌药物。
预防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2)应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无病猪场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新引进猪或公猪混入一群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群时,应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口服抗菌药物,到达目的地后隔离一段时间再逐渐混入较好。
(3)对已污染本病的猪场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制定药物防治计划,逐步建立健康猪群。在混群、疫苗注射或长途运输前1~2天,应投喂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磺胺类药物或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新霉素、林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物预防,可控制猪群发病。
(4)疫苗免疫接种国内外均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可应用包括国内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场分离株制成的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冶
(一)综述
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胸膜肺炎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粘膜的严格寄生菌,通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中。本菌目前已经发现12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血清7型。
是一种接触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性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养猪业颇具危害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
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
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
(二)临症
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呕吐,少数猪伴有下痢;有的关节肿胀、跛行。
(三)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理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
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
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
氨苄:4~15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卡那:10~20mg/kg体重,肌注,2次/日,3~5天;
磺胺: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复方新诺明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
氟甲砜:0.1ml/kg体重,肌注,2次/日;
支原净:100~150mg/kg拌料
(个别症状严重的猪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给药)
免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灭活苗,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ml;种公猪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猪4~5周龄注射0.5~1.0ml,间隔7~14天加强一次。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疾病名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二类)
发病历史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南美以及亚洲的南朝鲜、泰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本病的危害主要为病猪死亡和医疗费用开支,其次为屠宰时废弃率增加。急性型的发病率为8.5%-100%,死亡率为0.4%-100%。感染本病的猪要比未感染猪延长2-5周达到上市体重。在加拿大由于本病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达4000万加元以上。
病源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流行病学特点APP为一呼吸道寄生菌,对猪有高度宿主特异性。在最急性和急性感染病例,不但在肺病变和血液中,而且在鼻分泌物中可找到大量细菌。急性感染的幸存者成为带菌者,感染源主要存在于肺坏死灶和扁桃体内,很少存在于鼻腔。潜伏期的差别很大。实验感染病例可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导致死亡,低剂量常成为亚临诊感染。 所有年龄的猪均易感,在急性爆发期,发病率高。根据环境和菌株毒力,死亡率不同,但一般较高。本病主要由空气和猪与猪接触而传播。在急性爆发期。疾病可从一个猪舍跳至另一猪舍,可能由于气雾的长距离传送或人的间接传播所致。病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不长,但被粘液或其它有机物保护时可存活几天。 猪群间的疾病传播常由引进带菌猪引起。猪场间的空气传播尚未证实。猪的移动和并群可增加发病的危险性。应激困素,如拥挤、不良气候、气温突变、相对湿度增高和通风不良等有助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并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良气候条件下,架子猪的发病率最高。作为一个规律,大猪群经常并群,发病危险性最大。人工授精传播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生殖道不是感染部位,而精液中加入青霉素能防止细菌污染。
症状本病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同圈或不同圈的几头猪突然发病,病情严重。体温可至41.5℃,沉郁、厌食,有短期轻微腹泻和呕吐。呼吸症状不明显,心跳加快,发展为心脏衰竭,耳、鼻、腿的皮肤发红。病的后期呈犬坐式,张口呼吸,全身皮肤发红。一般经24-36小时死亡,死前从口和鼻孔流出带泡沫血样渗出物。 急性:同圈或不同圈许多猪同时发病,体温40.5-41℃,沉郁、拒食、咳嗽、呼吸困难、有时张口呼吸。常出现心脏衰竟。病程依据肺部病变和开始治疗时间而不同,可发生死亡,也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亚急性和慢性:常由急性转为而成,体温不升高或略有升高,食欲不振,阵咳或间断性咳嗽,增重率降低。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许多亚临诊症状病猪,如有其它呼吸道感染,症状加剧。 实验和自然感染(包括亚临诊感染)可激起免疫应答,感染后约10-14天可检出循环抗体而使群体获得免疫。这些抗体在4-6周达到高峰,并可在低水平维持好几个月,但在病变全部消除后也随之消失。免疫母猪可通过初乳使其子代获得被动免疫,但能保护仔猪的抗体量不超过3周。
致病原因病变主要存在于呼吸道,肺炎大部为两侧性,涉及心叶、尖叶和部分膈叶,肺炎病变为局灶性,且界限分明。肺炎区色暗、坚实,节面脆弱(最急性)。纤维素性胸膜很明显,胸腔内有血样液体。在急性死亡病例,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状血样粘液性渗出物。在较慢性病例,形成不同大小结节,大部在膈叶,这些脓肿样结节被一层厚结缔组织膜包裹。有些区域胸膜粘连,在许多病例肺部病变消失,只残留局灶性胸膜粘连。在疾病早期,组织学的特征性变化为坏死,出血,中性白细胞浸润,巨噬细胞、血小板活化,血管血栓形成,广泛水肿和纤维素性渗出。急性反应后,巨噬细胞浸润,坏死区周围纤维化明显,特征为纤维素性胸膜炎。
检疫方法至今所用的血清学试验有三种,即C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2-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 (2-ME-TAT)。 CFT虽然敏感而特异,但由于许多实验室难于操作,因而作为常规检验并不十分普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诊断与控制方法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一种重要呼吸道疾病,在许多养猪国家流行,这种病的血清型比较多,并且每个血清型之间又缺乏很好的交叉免疫的保护能力,所以患上这种病之后,想要进行有效的诊治比较困难。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诊断与控制方法。
1、病原
该病病原为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呈线状或多形性,有荚膜或不完全荚膜,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新鲜病料中呈两级着色,有鞭毛及菌毛,菌毛直径为0.5-2.Onm,长度为60-450nm;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5%的绵羊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18-24h,生成圆形、针尖大小扁平的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周围呈p溶血。
2、流行病学
病猪、带菌猪、无临床症状有病理变化的猪、无临床症状无病理变化隐性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源;该病的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接触传播为辅;主要发生在温度较低的冬季、每年的2月份和10月份等气候恶劣的季节;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其中以3月龄、体重为30-60kg的猪易发;血清型多,流行性广。
3、临床症状
猪自然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潜伏期为1-2天,人工感染为1-7天。按照发病情况可以将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与慢性型。最急性型病猪表现为一只或几只猪突然发病、病程短、死亡时间快,一般在24-36h死亡,死亡后病死猪的末梢皮肤呈紫红色,口、鼻流出血色的泡沫样液体。急性型主要表现为发病较急,猪群整体发病,一般体温升高1-2℃,死亡时间为发病后的第2-4天,有的耐过猪可能康复或者转变为慢性型。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精神沉郁、饮食不振、呼吸困难、咳喘、腹式呼吸,病猪常呈站立或者犬坐姿势,病死猪末梢及鼻盘、耳尖、四肢皮肤发绀呈红色,鼻孔出血。慢性型主要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体温升高,病猪不愿行走,驱赶时才缓慢行动,病猪呈间歇性咳嗽。
4、病理变化
病理解剖主要见于呼吸道。最急性型猪:支气管与气管剖检可见泡沫状红色液体,肺泡与间质水肿,肺脏表面覆有纤维素。急性死亡型病猪:肺脏可见实质性出血区或坏死区,支气管和气管有红色泡沫样分泌物,肺脏表面对称性呈暗红色,同时肺脏切面似肝脏,并且肺间质出现红色胶胨样液体。病程稍长型猪:主要表现为胸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淤血呈暗红色,在气管和肺脏有不规则的纤维素型渗出或出血,多呈两侧性。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慢性型病猪:主要表现为肺脏病变常呈局限性,后叶较为多见,常表现为黄色纤维索性渗出并与胸膜黏连;肺脏浆膜和胸壁不均匀性增厚、部分或大部分黏连,形成大小不一的结缔组织病灶;肺门淋巴结与腹股沟淋巴结有红色斑点、体积变大。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可以怍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
细菌分离鉴定是诊断最正确及可靠的方法,它可以作为最终的确诊方法。提取肺脏病变区组织、支气管鼻腔分泌物、胸腔积液等物质,分离病原菌。
血清学鉴定主要是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6、防治
6.1加强饲养管理与猪场的生物安全问题
降低猪的饲养密度,保持产仔舍及保育舍温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激;对猪舍进行制度化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喂模式,防止带菌猪进入及其他猪感染的发生。引进新种猪,应该与该猪场原有的猪分开饲养,并且进行疫苗接种和饮用抗菌药,隔离1周以上再逐步混合饲养。
6.2免疫疫苗的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疫苗分为三大类: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及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首免时间为5-8周龄,二免时间为首免后的2-3周,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亚单位疫苗免疫期为6个月,每头猪肌肉注射2mL,半个月后再加强免疫1次。
6.3药物预防与治疗
对有明显发病症状的猪群,使用首选药物进行口服及肌肉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如每千克饲料用o.6g土霉素拌料,连用3-5天。肌肉注射给药,如氟苯尼考注射液,按体重肌肉注射20-30mgjkg,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如再共同使用增效磺胺甲基异嗯唑注射液或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分别进行肌肉注射,2次/天,效果会增强。对未发病的猪群,先用治疗药量给药数天,再用预防药量给药数天,这样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由于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存在,本病最常发生于育成猪和成年猪(出栏猪)。急性期死亡率很高,与毒力及环境因素有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其他疾病的存在有关,如伪狂犬病及PRRS。另外,转群频繁的大猪群比单独饲养的小猪群更易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污染排泄物或人员传播。猪群的转移或混养,拥挤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气温突然改变、潮湿以及通风不畅)均会加速该病的传播和增加发病的危险。急性:突然发病,个别病猪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病猪体温达到41.5℃,倦怠、厌食,并可能出现短期腹泻或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脉搏增加,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血性泡沫从嘴、鼻孔流出。病猪于临床症状出现后24~36小时内死亡。急性:病猪体温可上升到40.5~41℃,皮肤发红,精神沉郁,不愿站立,厌食,不爱饮水。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有时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极度痛苦,上述症状在发病初的24小时内表现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l~2天内因窒息死亡。亚急性和慢性:亚急性和慢性多在急性期后出现。病程长约15~20天,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食欲减退,肉料比降低。病猪不爱活动,驱赶猪群时常常掉队,仅在喂食时勉强爬起。慢性期的猪群症状表现不明显,若无其他疾病并发,一般能自行恢复。同一猪群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猪。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猪的潜伏期约为1~7天或更长。由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病原的感染数量的差异,临诊上发病猪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沉郁,废食,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猪于出现临诊症状后24~36h内死亡。有的病例见不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此型的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心衰。皮肤发红,精神沉郁。由于饲养管理及其他应激条件的差异,病程长短不定,所以在同一猪群中可能会出现病程不同的病猪,如亚急性或慢性型。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在39.5~40℃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呼吸异常,生长迟缓。病程几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发病24小时以上的病猪。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肺出血、间质增宽、有肝变。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喉头充满血性液体,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硬实肺炎区,病灶硬化或坏死。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1.最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2.急性型急性期死亡的猪可见到明显的剖检病变。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3.亚急性型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
4.慢性型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常发生于膈叶),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结节有的在肺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或与肺之间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在发病早期可见肺脏坏死、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和血小板激活,血管内有血栓形成等组织病理学变化。肺脏大面积水肿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急性期后则主要以巨噬细胞浸润、坏死灶周围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及纤维素性胸膜炎为特征。
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育成猪和架子猪以及天气变化等诱因的存在,比较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做出初诊。确诊要对可疑的病例进行细菌检查。鉴别诊断在病的最急性期和急性期,应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做鉴别诊断。慢性病例应与猪喘气病区别。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发生,但以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突然死亡,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常发生于4~5月和9~11月。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气候骤变等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临诊症状和病理学诊断急性病猪出现高热、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拒食、死亡突然,死亡率高。死后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胸腔,可见肺脏和胸膜有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和坏死性出血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
3.实验室诊断包括直接镜检、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1)直接镜检从鼻、支气管分泌物和肺脏病变部位采取病料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如见到多形态的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或纤细杆菌,可进一步鉴定。
(2)病原的分离鉴定将无菌采集的病料接种在7%马血巧克力琼脂、划有表皮葡萄球菌十字线的5%绵羊血琼脂平板或加人生长因子和灭活马血清的牛心浸汁琼脂平板上,于37℃含5%~10%CO2条件下培养。如分离到的可疑细菌,可进行生化特性、CAMP试验、溶血性测定以及血清定型等检查。
(3)血清学诊断包括补体结合试验、2-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国际上公认的方法是改良补体结合试验,该方法可于感染后10天检查血清抗体,可靠性比较强,但操作烦琐,河南天行健认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为实用。
本病应注意与猪肺疫、猪气喘病进行鉴别诊断。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常局限于肺和胸腔。猪肺疫的病原体为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小球杆状的放线杆菌。猪气喘病患猪的体温不升高,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呈胰样或肉样病变,病灶周围无结缔组织包裹。
治疗
虽然报道许多抗生素有效,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本病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实践中选用氟甲砜霉素肌肉注射或胸腔注射,连用3天以上;饲料中拌支原净、强力霉素、氟甲砜霉素或北里霉素,连续用药5~7天,有较好的疗效。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抗生素的治疗尽管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并不能在猪群中消灭感染。
猪群发病时,应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并要使用足够剂量的抗生素和保持足够长的疗程。本病早期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而选择抗菌药物。
预防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2)应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无病猪场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新引进猪或公猪混入一群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群时,应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口服抗菌药物,到达目的地后隔离一段时间再逐渐混入较好。
(3)对已污染本病的猪场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制定药物防治计划,逐步建立健康猪群。在混群、疫苗注射或长途运输前1~2天,应投喂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磺胺类药物或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新霉素、林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物预防,可控制猪群发病。
(4)疫苗免疫接种国内外均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可应用包括国内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场分离株制成的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