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68养殖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热门搜索
68养殖网 > 其他 > 蚂蟥养殖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

蚂蟥养殖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

发布时间:

蚂蟥养殖。水蛭别名蚂蟥,很多人看到这种生物都是头皮发麻,因为这种生物具有强大的吸血性,并且很难发现和扯掉,在经过电影和小说的夸张,所以很多人都会害怕,但其实蚂蟥具有非常不错的药用价值,这也附带了非常好..

蚂蟥养殖。

水蛭别名蚂蟥,很多人看到这种生物都是头皮发麻,因为这种生物具有强大的吸血性,并且很难发现和扯掉,在经过电影和小说的夸张,所以很多人都会害怕,但其实蚂蟥具有非常不错的药用价值,这也附带了非常好的经济价值,因此不少养殖户开始饲养蚂蟥,下面小编就蚂蟥养殖技巧和大家说说。

一、蚂蟥养殖场所以及放苗事项

蚂蟥养殖场所主要以网箱形式为主,规格常常为2cmx4cm的大小规格。其次,对于蚂蟥苗投放时间一般是集中在五月中旬的样子,并且在投放前期准备的时候需要对池子进行消毒,一般可以选择“超碘”作为消毒液。

再者,在购买蚂蟥幼体再运输过程,蚂蟥幼体会存在着一些应激反应,这行为会影响到蚂蟥的成活率,为此再运输过程前,可以先投放一些应激药物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蚂蟥的成活率。而投苗密度上也有着要求,太多了会因为食物和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生长缓慢,太少了则是浪费空间,为此小编推荐800—900苗即可。

二、水池管理

养过蚂蟥的都知道,对于蚂蟥的投食一般会选择田螺此类螺类,但是这种生物长时间下来可能会导致水池水质变差,从而影响蚂蟥的生长,因此在养殖蚂蟥的时候应该做好定期管理水池水质非常有必要,对于水色尽量保持在嫩绿色和茶褐色的情况,透视度进行能在25cm左右。

三、饲养过程的注意事项

对于在投放过程到养殖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说投放一些解除应激的药物,解除运输中的药物,增加成活率;或者是在幼苗阶段中,养殖户投放的田螺可以事先用乳酸菌浸泡一下再去投放,这样可以提升蚂蟥的体抗力;再者就是现在是高温频发季节,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记得定时消毒和换水,并且投放一些药物来分解饲养过程的粪便,这样大大减少疾病爆发的几率!

相关知识

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七点经验分享



1、池塘环境

池塘要挨近水源,方便对池塘定期加水,一般池塘的面积在1-3亩即可,池塘的水深最好为50-60厘米,池底平坦无淤泥,做好防逃措施,每亩用50公斤的生石灰混合15公斤的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

2、基肥给足

在池塘中放养泥鳅苗种之前需要给足底肥,培植生物饵料,可以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施的肥料在10-15公斤。

3、苗种放养

每平方米水面投放3-4厘米的泥鳅苗种40-50尾,泥鳅苗种下塘时需要用3-5%的盐水浸泡5-10分钟,避免出现水霉病等病害。

4、饵料投喂

一般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0%的配合饲料,投喂的饵料大约是成鳅体重的4%-5%,气温达到25℃-28℃时,泥鳅进食量较大,应适当的多投喂一些饵料,帮助泥鳅更好更快的生长,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相应减少。坚持“四定”投饵,一般选择在傍晚投喂最佳。

5、水质管理

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2毫克/升以下时,要及时换水,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6、日常管理

实时对池塘的水温做监测,当水温在30℃以上时,要注入新水,降低水温,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除此以外,要做好巡塘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解决。

7、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防逃设施要完善,鳅种的质量要严把关,饲料检查要仔细,严禁浪费,水质、病害要控制好。

初夏河蟹技术养殖的三个关键措施



目前进入初夏,水温逐步升高,河蟹生长速度加快。为保证河蟹健康生长,当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调控好水质
 
前期肥水过度的塘口,温度升高导致倒藻转水;昼夜温差大,水体上下对流,有机碎片死藻等难以沉降,形成胶体水;塘口枝角类、鞭毛藻等丰富,这些浮游动物及鞭毛藻随光线的强弱集群活动,导致水体发白发红,颜色不定,同一个塘口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色泽不一。出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加注水源较好的新水。如问题突出,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水改制剂。
 
二、投足饵料
 
有些塘口后期补苗,使河蟹生长个体差异过大,摄食量不一;有些塘口混入杂鱼与河蟹争食。建议勤观察食台,及时加大投饵量,并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野杂鱼。
 
三、种好水草
 
水草品种要多样化。水韭菜生长不好的塘口补种轮叶黑藻;伊乐藻过密要及时清理掉一部分。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疾病防治技术



1、斑点叉尾鱼鮰爆发性出血病(8月—9月)

病症:整个头部严重充血,眼睛突出,各鳍条基部明显出血,而背鳍和胸鳍整个鳍条都呈大量出血现象,头顶出现一块明显的白斑,表皮腐烂,腹部膨胀,肛门发红,有红色腹水流出,内脏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肝脏肿大。
 防治:投喂“氟星+水产专用VC”,另加“肝速宁”
外用:“PV-菌毒嘉”挂袋。
以上病例在湖北长阳平洛镇出现过,发病前,死亡量没有明显上升,但死亡延持的时间比较长,在7—15天左右,使用以上防治方案后3—5天死亡量下降,逐步好转、正常,得到养殖户认可。

2、斑点叉尾鱼鮰烂腰烂尾烂鳃病(9—10月)

病例:症状主要出现在鱼苗进箱1个月,鱼体在8cm-15cm时,可见在鱼体身上、背鳍到尾部之间,呈现褐色或白色坏死,鳃丝缺损,粘液多,鳃盖张开,下颌一层呈黄色膜,触摸有粗糙感觉。
防治:投喂“金品嘉菌敌+水产专用VC”
外用:“PV-菌毒嘉”挂袋。
以上病例在湖北长阳隔河岩坝出现过,发病前死亡量大,传播快,严重时一天死亡量在1000尾以上,使用以上方案3天后,控制死亡量,5-7天后,病情稳定,转入正常阶段,方案得到养殖户认可。

3、斑点叉尾鱼鮰肝胆综合症、肠炎、胃充气(9月份为主)

病症:鱼体色不正,吃食量下降,厌食,投喂饮料后,有窜出水面、跳跃现象,在水中打圈圈,然后快速死亡,腹部肿大。腹水,解剖后肝部呈花肝、黄肝、土黄色,严重时出现白色或溶解,肠道充血肿大,肛门红肿,胃膨胀充气,胃肠无饲料残留。
防治:投喂“肠炎嘉+水产专用VC+肝速宁”另加“润生康”以开胃、消食,诱食,降低饵料系数作用。
以上病例在长阳鸭子口镇出现过,发病期死亡量在200-400尾左右,死亡的都以个体较大的为主,严重时死亡数量有逐步上升的情况,使用以上防治方案后5-7天病情稳定,转入正常阶段.

北京伟嘉集团湖北办事处田心海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十个常见问题



(1)河蟹暂养池多大面积为宜?
暂养池面积和养成面积比例一般为1:4~5。
(2)河蟹暂养池如何处理?
暂养池一般在10月底就要开始处理,有以下几个步骤:
A.消毒:建议用绿康露(1瓶用1~2亩),温度适宜可用生物方法,如黑金神+活菌王+藻健康+降解灵,也可选择制剂、菜籽饼。
B.解毒:5~7天后按3~4亩水体用1瓶解毒超爽即可。
C.栽草:解毒两天后即可栽种水草,一般先选择伊乐藻(俗称吃不败),水草的密度不宜太密,估计水草能养到占池子的70~80%为宜,同时用健草养螺宝促进水草生长,一桶可用3~4亩。
(3)暂养池蟹苗放养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建议养殖户最好等水草扎了新根再计划购苗。放苗规格每斤100±20只,放苗密度根据目标产量、目标规格、养殖成活率、养殖技术水平而定。
放苗前3天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1+1用2~3亩)改底;放苗前8小时,用护苗露+纳米氧(2+1用4亩)全泼池泼洒;蟹苗到塘口后,最好渡2次水,放苗第2天用应激宁+降解灵(1+1用2亩)抗应激。
(4)暂养池早期如何管理?
定期肥水:建议每月肥水至少2次,按6~8亩用六抗培藻膏、酵素钙肥各10公斤,可另加黑金神1包,这样能有效控制青苔生长或不长青苔,水温高于10~12℃以上,可酌情投喂饵料。
(5)什么样的池塘更适宜养殖河蟹?
养殖河蟹的池塘,应选择交通便利、有电源、有好水源的位置,蟹塘应该有回型沟。因为有回型沟、有滩面,便于合理科学种植水草,河蟹根据生理状况,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隐藏。
(6)河蟹养成池如何科学种植水草?
A.回型沟里种伊乐藻,池塘水面四周可以种伊乐藻、苦草。养殖早期,河蟹一般放在回型沟里,伊乐藻为低温水草。
B.滩面上,建议最好用围网圈起来,合适时机再把它拆开,滩面上种轮叶黑藻,一行一行的,行距控制在2~3米(行距间可以种伊乐藻,高温时,伊乐藻浮起来,可以把伊乐藻捞起来,仅供大家参考)。
(7)养殖过程中,河蟹如何补钙?
饲料中的钙及水中的钙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河蟹生长对钙的需求。所以,养殖河蟹过程中必须经常补钙。
A.肥水时,选择六抗培藻膏+酵素钙肥(或特力钙),肥草时,选择健草养螺宝+特力钙。
B.河蟹开始蜕壳时(俗称报点),按6~8亩用六抗培藻膏、特力钙各5公斤;蜕壳高峰期,按2~3亩用离子对钙500g+降解灵1包,按4~6亩用纳米氧1瓶+特力钙1包;整个蜕壳期,可用离子对钙拌料投喂,每公斤饲料拌10~15g。
提示:希望广大养蟹户更加注重河蟹养殖过程中第一次蜕壳时的补钙,因为河蟹第一次蜕壳补钙、补能量至关重要,可以决定整个养殖过程中河蟹的回捕率(成活率)。
(8)养殖过程,如何有效防控蓝藻的发生?
养殖过程中出现蓝藻,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水草烂了,调水或改水不到位引发蓝藻,所以把养护水草是根本。另外,养殖过程中尽量不使用低档的生物肥,要经常使用菌种养护水质,如新活菌王、新生态、乳酸宝、黑金神等。
(9)养殖过程中,如何护理水草?
有些养殖户认为“水草长得好没必要护草”。其实不然,有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后,水草根部变黄、变黑、烂根,水草叶面开始附着泥漫,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是缺肥(草烂根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水草太密、改底不到位)。没有足够的肥(营养),水草根部的活力就会下降,导致变黄、变黑、烂根,并且缺肥使得水草叶面光合作用减弱,容易附着泥漫、脏东西。建议定期使用黑金神+粉剂活菌王+藻健康+降解灵(1+2+1+1用8~10亩),定期使用健草养螺宝+粉剂活菌王(1+3用8~10亩),同时也可用新活菌王、乳酸宝。
(10)河蟹塘浑水如何处理?
A.杀虫:有虫的情况下,该杀就杀,包括较多的桡足类、枝角类、纤毛虫。
B.解毒:杀虫后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1瓶用3~4亩。
C.肥水:黑金神+六抗培藻膏+特力钙,10kg+5kg+5kg用6~8亩。
D.护水:水恢复正常后,定期护水。

人工培育河蟹苗的三个关键措施


河蟹人工育苗是河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只有这一环节抓好了,才能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蟹苗,为整个养殖过程打下基础。
一、育苗前期准备工作
1.育苗池洗刷消毒:在幼体排放前的3天~5天,应对育苗池进行彻底洗刷消毒,新建的育苗池还应提前1个月进行浸泡。每立方米用“氯王”100克全池泼洒进行消毒,再用消毒过的海水冲洗干净备用。
2.注水:待余氯毒性消失后,即可将消毒过的海水,过滤注入使用。
3.活饵料培养:河蟹状幼体、大眼幼体均系杂食性,尤喜活性饵料,做好河蟹开口饵料的培育极为关键。①植物性活饵料河蟹育苗生产中常用的植物性活饵料有三角褐指藻、扁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其中尤以小球藻为最好,但小球藻培养需较多的人力、物力且不易培养。为解决这一难题,“猗阳”公司选用国外优良藻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先进的培养方法,生产出品质纯真的天然小球藻粉和浓缩小球藻液,解决了育苗过程中的开口饵料问题。这种浓缩小球藻液可直接投入育苗池,也可进行接种扩大培养。投喂后证实可促进状幼体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成活率。②动物性饵料河蟹在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期喜食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可人工孵化丰年虫卵培育成幼体投喂。但丰年虫卵是后期状幼体感染聚缩虫病的主要途径,为切断这一传播途径,可先用“蟹安2号”进行消毒、杀菌,杀灭聚缩虫体。
二、状幼体的培育
状幼体培育包括人工投饵、调控水温水质、充气增氧和强化管理、防治病虫害环节等。各期状体的蜕皮发育都对环境和饵料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一期阶段,因属被动摄食,所以应使育苗池中投喂的饵料颗粒密度始终保持在每毫升10万个以上。同时,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蟹苗淡化和出池
当状幼体全部成为大眼幼体之后即可淡化出池,可向育苗池中逐步加入经“氯宝”消毒过的淡水,淡化时间约为4天~5天。

甲鱼养殖过程中的投饵技巧



甲鱼养殖,投饵和防病是关键。掌握好甲鱼养殖的投饵技术,既可以提高甲鱼的生长速度,又可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一举两得。以下是一些甲鱼养殖的投饵技巧,供养殖户参考。
一、投饵的多样性
在甲鱼饲料中加入少量蔬菜汁拌匀后投喂,如各种青菜汁、南瓜叶汁等,可增加多种维生素,对甲鱼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甲鱼疾病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肝、护肝类药物。
二、投饵的科学性
甲鱼投饵应严格遵守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人的方法。
1、改水下投饵为水上投饵:养殖试验证明,甲鱼完全可爬上岸摄食。可在池边上设置坡度为30°左右的缓坡型饵料台(1/3浸入水中)多处,为了适应水位的变化,用木板将饵料台建为梯级或浮动式。开始先将饵料置于饵料台水边,再逐渐将饵料移至水位线5cm以上的饵料台上,经训食,甲鱼自然上岸边饵料台取食。饵料最好用竹签或铁钉固定,以防甲鱼将其拖入水中。有条件的养殖户建议使用特定的饵料机将饲料加工为颗粒状,同时可采用带有凹槽的材质如石棉瓦做成饵料台,水上多点投喂。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可随时观察掌握甲鱼的取食数量及发病情况。有经验的养殖人员基本上能识别池中的甲鱼个体,有的则能呼之即来(固定的饲养员)。
2、多点设台,定时投喂,不足及时补充:为了达到均衡摄食,在养殖池中应多点设台,采用定时投喂法,少量多投,食完不足即补。当日的投饵量以当日吃完为宜。
3、改生食为熟食:个别采用动物性饵料(蝇疽除外)投喂的地区,饵料投喂前最好能煮沸15分钟,这样可杀菌杀虫,改变饵料的适口性,促进甲鱼摄食和消化,特别在亲甲鱼投饵中应大力提倡。
三、投饵的经济性
作为养殖户应千方百计在保证甲鱼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可根据甲鱼的生长时期、气候条件和摄食情况,随时增减投饵量和次数,减少浪费。如:越冬后提早开食,可加速生长,提高抗病力。当水温稳定在16℃以上时,即可少量投喂。春秋两季,气候凉爽,水温略低,白天中午吃得多,要多喂;晚上少吃,要减少投喂。夏季气温水温相对较高,白天中午、下午吃得少,相对少喂;晚上、早上吃得多,可多喂。不论什么季节,凡是碰上刮风下雨天,都要减少投喂。
四、投饵的综合性
1、投饵与防病相结合:可定期在饵料中加入一些预防疾病的微量元素、酶制剂、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以提高甲鱼的抗病能力。如在饲料中加入0.1%免疫多糖、0.05%VC和0.03%VE可增加甲鱼抗病能力,提高抗应激能力。据报道,稀土元素、酶制剂对甲鱼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
2、投饵与给药治病相结合:实践证明,内服药物的效果优于外用和注射用药。将药物添加在饵料中,对还能吃食的甲鱼是较好的治疗手段。如在饵料中加入三黄粉、氟苯尼考粉、大蒜素、中成药等药物,治病效果明显。
3、投饵与净化水质相结合:饲养过程中未被利用的动物性饵料、配合饲料和粪便,沉入水底发酵,造成水体的污染。甲鱼生长环境恶化在温室养殖中更为严重,因此不主张直接把饵料投入水中,提倡在岸边饵料台上投喂。特别注意根据摄食量投饵,少量多餐,多点少投,减少饵料的浪费和变质。同时,可根据养殖池水质的变化情况,定期加水或泼洒适量EM菌,以分解粪便和残余饲料,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做好大闸蟹池塘水质调控的三个关键措施



池塘养蟹水质是关键,水质管理是河蟹健康、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养殖的规格、产量、病害以及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调节水质为河蟹创造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现将水质调控技术环节总结如下:
一、水质要求
1、保持水质清新,蟹池水应经常保持清、爽、活,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PH值在7.5-8.5,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2、保持蟹池水源充沛、水量充足、水质清洁,不带有病原体和有毒污染物质。
3、蟹池要经过清塘消毒,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应冬季抽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然后在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二、水质管理
1、肥水下塘,在苗种放养前先对池塘进行肥水,每亩施用发酵的畜禽粪肥200公斤,增加水的肥度调节水质,为河蟹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
2、栽植水草,养蟹先养草,水草可以降低水温,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水质,能为河蟹提供遮阴、避敌、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提高河蟹的品质,同时水草栽植的覆盖率要达到60%,水草品种搭配均衡,要有一定的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高温时注意水草的保护,水草少时要适当移栽,水草过量要及时捞除。
3、投放螺蛳可以净化水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蛳200公斤,养殖中期根据螺蛳量的多少,可在8月份适量补投一次。
4、水位调控
按照春浅、夏深、秋活、冬稳的原则,做好水位调控,5—7月一般深水处以1—1.2米,浅水处0.4—0.7米为宜,8—10月池水平均深以1.3—1.5米为好,深水处可在1.6—1.8米,浅水处以0.9—1.2米为好,11月份,一般深水处以1—1.2米,浅水处0.4—0.7米为宜,冬天水深应保持在1.2米左右。
一、水质调控
1、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每亩1米水深用10—15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10—15天泼洒一次,调节PH值,增加钙质,促进河蟹顺利蜕壳。
2、泼洒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使用光合细菌、EM菌、有益菌等泼洒可改善水质,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含量,每15—20天泼洒一次调节水质。
3、适时换水,春秋两季每7—10天换水一次,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确保水质清新。

黄鳝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防治



黄鳝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鱼类,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率较高的水产养殖名优品种,它具有生长速度快、投资小、产量高、收益快等优点,深受养殖者欢迎。近几年来由于钓捕、宠捕、电捕过度,使黄鳝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日见匮乏,因此发展人工养殖黄鳝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鳝养殖业日渐兴旺。但目前黄鳝的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还跟不上其养殖业的发展。由于黄鳝疾病非常严重,给养殖者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黄鳝养殖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与防治技术简介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1黄鳝常见病的防治

1.1痉挛症

该病是目前对黄鳝人工养殖威胁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成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该病主要出现于鳝苗入箱一周后,常有批量发病,10——12天后开始死亡,直至发病鳝死尽为止,一个月后死亡结束。此病在养殖过程中也常有出现。

防治方法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但如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运输苗种,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绝此病的发生。

1.2梅花斑状病

1.2.1病因和病症此病病因不明。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病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

1.2.2防治方法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多用几只),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天后即可痊愈。

1.3发热病
1.3.1病因和病症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热量,造成水温剧增(可高达50℃),使底层黄鳝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1.3.2防治方法在运输前先经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容物除净,气温23——30℃情况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升水放30万单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1锥体虫病

2.1.1病原和病症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营寄生生活而成。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份。

2.1.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②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或2毫克/升百虫克,浸浴病鳝10分钟左右,均有疗效。

2.2隐鞭虫病

2.2.1病原和病症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而引起。其形态与其他鱼类寄生的隐鞭虫不同,它的后鞭毛贴在虫体表的一段,和虫体表面构成一条比较明显的狭长的波动膜。活的虫体在血液中颤动,但很少迁移。被感染的黄鳝呈贫血状。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

2.2.2防治方法用20——30克/升食盐水或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此法可治疗也可预防。

2.3黑点病

2.3.1病原和病症复口吸虫后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而引起的。黄鳝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2.3.2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塘,消灭病源。②用1——1.5毫克/升藻虫清液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③用0.6毫克/升的菌藻净全池泼洒。

2.4航尾吸虫病

2.4.1病原和病症是一种鳗鲡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的胃中所引起的。活体体表光滑,圆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红色。病鳝消瘦,解剖检查,可见胃中有很多虫体,使胃充血发炎。生长缓慢。

2.4.2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

2.5棘头虫病

2.5.1病原和病症是一种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的前肠中营寄生生活所引起的。虫体白色,呈圆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鳝肠壁损伤发炎,或因大量奇生而引起肠梗阻,肠穿孔。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表现为头大尾小,体质虚弱,严重时引起死亡。

2.5.2防治方法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6毛细线虫病

2.6.1病原和病症是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肠道后半部而引起的。发病于7月中旬。常由于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感染,虫体呈乳白色。病鳝减食消瘦。

2.6.2防治方法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7细菌性皮肤病

2.7.1病原和病症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头常伸出水面。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5——9月份为流行季节。

2.7.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②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污染。③鱼病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红霉素25万单位,全池泼洒1次。④用1千克鱼康乐1号添加于100千克黄鳝饲料中掺拌投喂,每天1次,3——7天为1个疗程。

2.8细菌性烂尾病

2.8.1病原和病症是鱼尾部感染产气单孢菌而引起的。感染后尾柄充血发炎,直到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2.8.2防治方法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②放养密度不宜过大。③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④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红全池泼洒。⑤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浓度为每毫升0.25单位。

2.9水霉病

2.9.1病原和病症在放养初期,由于操作不慎,体表受伤而感染,肉眼可见到伤处长霉丝。

2.9.2防治方法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一方面用食盐和小苏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体用量20克),全池泼洒,同时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菌红全池泼洒直到病愈。

3体表寄生蚂蟥的防治

3.1病原和病症

由于蚂蟥(中华颈蛭)吸附在黄鳝体表,引起细菌感染,使病鳝活动迟缓,食欲减退,影响生长。用无土法养殖黄鳝时,在池中培育水葫芦,对养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带入蚂蟥(蚂蟥喜躲藏在水葫芦的根部)。

3.2防治方法

(1)将病鳝捞起,放入百虫克溶液(1吨水加百虫克二克),浸浴5——10分钟,按1份黄鳝5份药液浸泡1——2小时,能使蚂蟥脱落致死。如果发现浸浴时黄鳝有颤抖现象,说明药物浓度过高或浸浴时间过长,应立即将黄鳝捞出。

(2)用5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浴,经0.5小时蚂蟥即开始脱落,经3小时即全部脱落死亡,而黄鳝则十分正常。

4出血病的防治

4.1病原和病症

江苏宝应县科委凌天慧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徐福南等,于1990年发现了国内外均未报道过的黄鳝败血型疾病,暂称黄鳝出血病。通过解剖和显微镜观察,证实该病是由“气单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对黄鳝人工接种“气单孢菌”毒株,发病症状与原发症状完全相同,接种后91小时,黄鳝全部死亡。剖检可看到病鱼皮肤及内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损坏较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从病理学来分析,这是由于“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4.2防治方法

每100千克饲料添加汉宝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连用3——7天。

池塘养殖河蟹的三个技术环节



一、创造适合培育河蟹的池塘条件。
池塘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排水方便。土质最好为粘土。池塘面积不宜太小,太小水质不宜控制,最好不能小于3亩。池中要设有滩面,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池中还要移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河蟹藏身避敌、蜕壳提供安静的环境,还可作为河蟹的补充饲料,同时又可改善水质,防止池水过肥。池底淤泥不能过多,淤泥过多耗氧量大,水质易变坏,一般要求淤泥厚度以15厘米为好,防逃设施应建在堤岸上,不能建在堤岸的坡上,高度以50厘米为宜,向内倾斜角度为15度,一般采用双层塑料围成即可。
二、加强放苗期间的管理。
千万不能忽视清塘灭害。刚入池的蟹苗很弱小,如果清塘灭害不彻底,就会严重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清塘工作一般在放蟹苗前10~15天进行,用生石灰或其它药物清除敌害,做到干净彻底。清塘一周后就可进水,进水时必须用40~60目筛绢布严格过滤,严禁敌害生物入池。
放苗时注意
①水温温差小于3℃,最好没有温差,放苗前一定要测好水温做到心中有数。
②放养前一定要等清塘药物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方法是:可用玻璃杯取一杯池水对着光线看,如发现有许多浮游动物,说明药效消失即可放苗。
③蟹苗入池前最好先往蟹苗箱上淋些水。因经过长途运输的蟹苗腮腔失去大部分水分,如果突然放入池中,会因吸水过急造成死亡,因此应先淋些水,等蟹鳃腔慢慢吸满水后再放入池中。
三、有意识地控制河蟹的生长。
怎样控制河蟹生长,使之达到每公斤160只左右甚至更小呢?首先,增加放养密度,由以前的放蟹苗250克增加到500克(8万只左右)。这样培育的河蟹由原来的80只/公斤,增加到160只/公斤,密度增加,生长减慢,规格变小。放苗后还要看蟹苗的成活情况,一般蟹苗变成小蟹后每亩应达3万只,这样的密度才有希望培育出较理想的河蟹。其次,控制饵料。基础饵料培育较好的池塘,一般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另投饵料,个别池塘天然饵料不足,可以补充些饵料,但要少量。这样前2个月的河蟹规格控制在2克左右。2个月后投喂些打碎的杂鱼等饵料,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数量根据生长情况为河蟹体重的5%~20%,从饵料上人为地控制其生长。此外,要加强日常管理,做到每天巡塘,仔细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定期向池中泼洒生石灰以改善水质,每月或旬测体重和体长,掌握河蟹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便于管理和总结经验。
更新于:6天前
推荐内容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4 68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