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猝击是由C型魏氏梭茵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临床上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一、病原
魏氏梭菌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本菌可产生α、β、ε、ι等多种外毒素,依据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可将魏氏梭菌分为a,b,C,D,E5个毒素型。羊猝击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
二、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常流行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冬春季节,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呈地方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
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繁殖,主要产生β毒素,引起羊只发病。病程短促,多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严重充血糜烂,个别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体腔多有积液,暴露于空气易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血。死后8小时,骨髂肌肌间积聚有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这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
五、实验诊断
采集体腔渗出液、脾舷等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取小肠内容物进行毒素检验以确定菌型。
六、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羊快疫类其他疾病、炭疽、巴氏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的检查和毒素检验进行区别。
七、防治措施
1常发病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羊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2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严寒袭击。有霜期早晨出牧不要过早,避免采食霜冻饲草。
3发病时及肘隔离病羊,并将羊群转移至高燥牧地或草场,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4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程稍拖长者,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万~100万单位,1日2次,连用2~3日;内服磺胺嘧啶,1次5.6克,连服3~4次;也可内服10%~20%石灰乳500~1000毫升,连服1~2次。必要时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加于500~1000毫升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