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场地的选择重要,而饲料的选择也未必不重要。饲料的选择不仅影响河蟹的生长效率,而且也会影响河蟹的品质和质量,进而导致河蟹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也会影响河蟹的经济效益。
河蟹吃什么?
河蟹属杂食性,主要食取水生植物和小鱼虾、贝类及底栖生物,乏食时兼食有机碎屑。
经对湖泊放流的河蟹抽样分析,65%的河蟹胃含物主要为植物性饵料,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饵料(蚌肉、小鱼)与水生植物同时存在时,河蟹首先摄取的是动物性饵料,其食物团中水草仅占总摄食量的35%。
水生植物在天然状况下作为河蟹的主要饵料,在于其易被食取,因为在螺类、虾类繁殖季节,动物性饵料在河蟹的食物中可达60%-70%。
河蟹对水草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周年养殖期,菹草(春季)、黑藻(夏、秋季)为两种不同季节的喜食种类,金鱼藻、黄丝草、苦草为替代性食物,马来眼子菜、聚草(狐尾藻)为迫食性种类。当然这种排序并非固定模式,河蟹对水草种类的选择与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及各自的生物量有关。
河蟹的食物组成均为多样性,试验证实,河蟹对多样食物的摄食量明显比对单一食物的摄取量高。
池塘养蟹,若需进行水草移植,除收集多样性草种外,应特别注意对菹草的移植。菹草俗称麦黄草,是河蟹早春季节的喜食种类。
河蟹蟹苗的培养
水处理
土池育苗用水必须经沉淀处理,各土池第一次进水必须消毒,方法是提前3~5天进水,水位60~70cm,用2 kg漂白粉消毒,用前再加10cm新鲜海水。蚤状幼体I、Ⅱ期每天添加10cm海水,Ⅲ期后,每天或隔天换水1/4~1/3。若海区水质不佳,整个育苗过程可不加换水,但第一次必须进满沉淀海水。
进水网目
许多场对进水网目不很重视,事实上这涉及到桡足类数量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蚤状幼体I期时由于个体较小.密度较高,通常用100目筛绢网过滤海水,允许小的桡足类进入。蚤状幼体Ⅱ期后可换成60~40目进水。这样,桡足类提早在池中繁殖,可减轻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时对卤虫幼体及成体的压力,也可促进饵料营养的互补,有助于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的成活率。
蚤状幼体1期培养密度
以往经验及报道均认为,土池蚤状幼体I期密度应以1 000万/池(半亩池)为宜,但笔者认为,在最先、最后孵化的1、2个池密度应加大至1500万/池较为合适,因该阶段孵化需较长时间,发育也极不同步,以后淘汰率也较高。在孵化高峰时,如预期未来几天天气较好,可使用600-800万/池的密度,因高峰期孵出的幼体发育整齐,成活率高,而且应选择最好的土池来布这些幼体。
池塘蟹苗管理
做好蟹体消毒。蟹苗放入池塘前,要用高锰酸钾或者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高锰酸钾的浓度一般是每升15-20毫克,需要浸泡20-30分钟;漂白粉溶液的浓度在每升10毫克左右,浸泡10-15分钟。
控制放养密度。蟹苗到幼蟹阶段需要一个半月左右,这段时间每亩可放蟹种10-20万只;幼蟹阶段每亩放2.5-3万只;成蟹每亩投放600-1200只。
饵食投放。一般河蟹的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左右,具体要根摄食习性而定。蟹苗养殖前期,投喂鲜活的水虱子等高蛋白动物性饵料,适量补充蛋黄、鱼粉、豆浆等饲料,每天投喂3-4次。进入仔蟹阶段,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辅以动物性饵料。每天投喂2次,喂养时间定在清早和傍晚,其中,清晨饲喂量占日食量的3成左右,傍晚占日食量7成左右。
河蟹养殖的管理要点
1、苗种消毒 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对投放前的幼蟹、鲢鱼、鳙鱼、鳜鱼等进行消毒。
2、饲料投喂 幼蟹投放在小网内养殖时一般投喂少量的鲜活小杂鱼,养殖至第二次蜕壳后,水草生长良好,打开小网让河蟹进入大网,再继续投喂少量的鲜活小杂鱼,并逐步增加投喂量。高温期,应加大玉米、小麦、山芋丝等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至养殖后期应足量投喂,并增加鲜活小杂鱼等投喂量,以保证河蟹增重的需要。
3、疾病防治 河蟹围网养殖时,病害发生较少,但也应加强日常管理,注意病害预防,一般可采用药物沉水吊袋或投喂药饵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治。
4、日常管理 应经常检查围网,对破损的围网及时修补,防止河蟹外逃。同时,要严格防水老鼠、蛇等敌害生物进入围网区域,避免其对河蟹的侵害。
5、其它 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养殖灾害带来的损失。突发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时,要提前升高围网渡汛。加强水质监管和湖水监测,禁止污水直接排放,同时,在河流入湖口的围网应进行低坝高拦,使河水畅通。
河蟹蟹苗的培养是河蟹前期培养的重点,毕竟河蟹蟹苗的质量是直接和成年各写挂钩的。养殖河蟹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管理上的技巧,只有在管理上下足功夫,才会减少河蟹生长不良以及河蟹死亡的情况,降低损失。
更新于: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