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68养殖网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热门搜索
68养殖网 > 其他 > 点纹颌须鮈

点纹颌须鮈

发布时间:

蚂蟥养殖关键点。中文名称 点纹颌须鮈 拉丁名称 Gnathopogon wolterstorffi(Regan) 英文名称 dotted-line gudgeon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

蚂蟥养殖关键点。

中文名称 点纹颌须鮈
拉丁名称 Gnathopogon wolterstorffi(Regan)
英文名称 dotted-line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 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7~8。下咽齿2行,3.5一5.3。侧线鳞33[4.5/(2.5~V)]35;背鳍前鳞10~11,围尾柄鳞12。体长为体高的3.9~4.5倍,为头长的3.8~4.3倍,为尾柄长的5.5~6.4倍,为尾柄高的10.0~12.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5倍,为眼径的3.O~3.6倍,为眼间距的3.5~4.0倍,为尾柄长的1.4~1.6倍,为尾柄高的2.6~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0倍。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头长略大于体高.吻短,略尖,其长度较眼后头长为小,眼较大,一般小于吻长。眼间平宽.口亚下位,上颌略较下颌为长;无角质边缘.唇简单,较薄,下唇极狭窄,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1对,较长,其长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末端可超过眼球中央的垂直下方.鳃耙短小,不发达,排列稀疏.主行下咽齿较侧扁,顶端略钩曲.鳞片较大,圆形,胸腹部具鳞.侧线完全,较平直。背鳍较短,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约与至臀鳍末端的垂直距离相等。胸鳍较长,末端可达其起点至膀鳍起点间距离的3/4处。腹鳍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臀鳍短,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略为近.尾鳍分叉较深,上下叶等长,末端尖.肛门位置靠近臀鳍,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脊椎骨4+32~34。鳔2室,前室略圆,后室粗长,其长度为前室的1.5~1.8倍。肠粗短,肠管长度为标准长的O.7~0.9倍。腹膜灰白色。

相关知识

东北颌须鮈


中文名称东北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mantschuricus (Berg)

英文名称northeastern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侧线鳞36-38,鳃耙6-8,下咽齿二行,35-53。

头长为体长的23.7%-26.3%,体高为体长的25.6%-28.5%,尾柄长为体长的17.2%-19.6%,尾柄高为体长的12%-13.5%,吻长为头长的24.4%-28.5%,眼径为头长的21.6%-25%。

体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圆,头长等于或小于体高。吻短而钝。口端位,斜裂。口角须一对,很恒小,长度约为眼径的三分之一。鳃耙短小。下咽省内行侧扁呈钩状。上外行细弱。

背鳍无硬刺。胸鳍小,末端呈圆状,肛门靠近臀鳍起点,腹鳍可达肛门。

腹腔膜灰褐色。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的二倍。

背部及两侧灰黑色,体中轴有一条黑色较宽的纹带。鳞片后区具有黑斑块,形成数条细条纹。背鳍上有一黑色横纹。其他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银色颌须鮈


中文名称银色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argentatus

英文名称Sauvage et Dabry

异名亮壳、亮幌子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形态特征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

生活习性
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

嘉陵颌须鮈


中文名称嘉陵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herzensteini (Gunther)

英文名称Jialing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2-13;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6-8。下咽齿2行,3.5-5.3。侧线鳞38[4.5/(3.5-V)]39;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2(仅个别为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8-4.3(平均4.0)倍,为头长的3.9-4.4(4.1)倍,为尾柄长的4.7-5.3(5.0)倍,为尾柄高的7.2-8.4(8.0)倍。头长为吻长的3.4-4.0(3.8)倍,为眼径的4.4-5.5(4.7)倍,为眼间距的3.0-3.6(3.3)倍,为尾柄长的1.1-1.3(1.2)倍,为尾柄高的1.8-2.2(1.9)倍。

体长,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腹部圆而微凸。头中等大,侧扁。吻短而钝,吻的长度稍大于眼径,口小,端位,口裂斜,呈弧形,口宽大于口长。颌骨的末端后伸达鼻孔中部的下方。唇简单,不发达,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1对,短小,其长度小于眼径的1/2。眼较小,眼间宽,略隆起。鳃耙短,排列稀疏。主行的下咽齿侧扁,末端略呈钩状,外行的齿纤细、鳞片较小,胸腹部具鳞。侧线较平直。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或为等距。胸鳍短而圆,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较胸鳍短,其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可伸达肛门。臀鳍短,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圆钝。肛门位置紧靠臀鳍起点的前方。

脊椎骨4+34-35。鳔2室,后室大于前室,长度约为前室的2.0倍。腹膜灰白色,上具许多小黑色点。

体背侧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例上半部具有数行黑色细条纹,体中轴具一较宽的黑色纵纹,后段色深,背鳍鳍条的上半部具一黑纹,其余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暗斑颌须鮈


中文名称暗斑颌须鮈

拉丁名称Gnathopogon atromaculatus Nichols et Pope

英文名称blackspotted gudgeon

异名Squalidus atromaculatus (Nichols Pope, 1927)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颌须鮈属

拉丁属名Gnathopogon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海南岛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4-16;腹鳍条1,7-8;臀鳍条3,6。鳃耙6-8。下咽齿2行,3.5-5.3。侧线鳞36[4.5/(3-V)]37;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4.0-4.7(平均4.5)倍,为头长的4.2-4.6(4.4)倍,为尾柄长的5.5-6.0(5.7)倍,为尾柄高的11.0-12.4(11.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4(2.9)倍,为眼径的3.3-3.7(3.5)倍,为眼间距的3.4-3.7(3.6)倍,一般7O毫米以下的个体眼间距狭,头长为其4.2-5.0(4.7)倍;为尾柄长的1.2-1.4(1.3)倍,为尾柄高的2.5-2.8(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体长,略侧扁,尾柄较细,腹部圆。头呈锥形,头长几等于体高(在标准长100毫米以上的个体体高稍大于头长;100毫米以下的个体则相反)。吻较尖长,吻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后头长。眼较大,眼径略小于吻长。眼间宽且平(7O毫米以下个体较狭)。口亚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唇简单,下唇较薄,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1对,较长,其长度一般大于眼径。鳃耙细小,不发达,排列稀疏。主行的下咽齿中主要3枚长而扁,末端稍钩曲,另2枚呈锥形;外侧1行齿尖细。鳞片中等大,胸腹部具鳞,侧线完全。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而大于背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的距离。胸、腹、臀鳍均较短,胸鳍末端达到其起点至腹鳍基距离的3/5处。腹鳍圆,位于背鳍起点之稍后。臀鳍极为短小,距腹鳍起点与距尾鳍基相等。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等长且尖,肛门近臀鳍,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

脊椎骨4+32-33。鳔2室,前室椭圆,后室粗长,末端圆钝,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1.3倍。肠较粗短,其长度为标准长的0.8倍左右。腹膜灰白色。

体呈银灰色,头背部及体侧上部色深,腹部灰白;背部正中具一铅黑色细条纹,自头后背部通过背鳍基部至尾鳍基部;体侧沿侧线具有铅黑色的纵纹工条,后段较前段为深;背鳍和尾鳍呈浅灰黑色,尾鳍上下叶边缘各具1条灰黑色条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双纹须蚶


中文名称 双纹须蚶
拉丁名称 Barbatia bistrigata(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2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蚶目
拉丁目名 Arcoida
中文科名 蚶科
拉丁科名 Arcidae
中文属名 须蚶属
拉丁属名 Barbati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贝壳近平行四边形。背、腹绿直、平行。壳高17.1mm,壳长33.0mm,壳宽14.0
mm。壳表白色,被有棕色壳皮,具有放射肋约有26条,每条由2或4条细肋组成,肋间具棕色细毛。壳内面白色,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细肋。铰合齿50技左右。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近长方形。
生活习性 用足丝附着在低潮线至浅海的泥沙、石烁底上。

四须盘鮈


[学名]: Discogobio tetrabarbatus Lin
[资源名称]: 四须盘鮈
[外文名]:
[别名]: 油鱼、坑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部圆筒状.尾部侧扁.吻突出,常有角质珠星吻皮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眼小,上侧位;眼间隔稍隆起.口小,口裂浅弧形.下唇肉质垫前缘与两侧附着在颌部.须较细小,均短于眼径.鳞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显著变小,且埋于皮下.侧线直,贯穿体的中轴.背鳍外缘内凹;起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最长部分枝鳍条长约等于头长,臀鳍短.在腹鳍与尾鳍基之间.后缘平直.胸鳍较腹鳍稍长,但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向后伸越肛门.尾鳍叉形.体黑褐色,体背色深,而腹部乳白色.各鳍灰色,尾鳍上 下叶鳍褶有黑色条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珠江水系  
[水域环境]:  
[生活习性]:
喜生活在江河上游和山涧溪流。体小,常见个体60~100 mm。

更新于:13天前
推荐内容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4 68养殖网